在厦门,每天平均有32万人次选择乘坐BRT(快速公交)出行;每一次,他们都要走过扶梯、经过天桥、踏上候车平台,才能最终上车,下车亦然,如果携带较大件的行李,这个过程就有点“艰辛”。
不少读者最近集中反映了关于BRT扶梯、指示标识、候车平台的相关问题,大家期待BRT的出行环境能更舒适有序。记者连日走访发现,目前BRT个别站点在指引标示、雨棚、扶梯等设施方面确实有所欠缺;而在高峰期,候车平台人群拥挤,多呈现无序状态。
【行动】
试点手机购票
站台将装遮阳棚
针对记者反映的问题,厦门快速公交场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鲁耀刚表示,他们将结合具体情况对BRT出行环境进行完善。2017年,BRT将进行车站导视系统建设,对导向标识进行更新改善;增设安检机,试点手机购票系统等,缓解排队长的问题。
此外,BRT部分车站还将试点站台遮阳棚。鲁耀刚介绍,目前,火车站站点天桥的遮阳棚正在建设。火车站进站口也将结合北广场建设,拟增设上下扶梯。
虽然因场站结构受力有限,无法增设下行扶梯,但他们会结合各个站点的受力情况为楼梯增设坡道等。他们还将对增设排队等动线引导人流的建议进行考察评估,同时,加强各站点人流控制和引导。
【走访】
标识缺失或不突出 20分钟近10人走错
以火车站点为例,刚进梧村售票口,左右各有楼梯通向二层天桥。可因不知哪边上哪边下,乘客左顾右盼,出站的乘客也有类似困惑。其实,这两个楼梯都可直达出站口。
卧龙晓城、龙山桥、莲坂、文灶、斗西路、二市、思北、开禾路口等8个岛内站点,只有1个楼梯下行出口,1个上行扶梯进站口,分置左右两边,且各站点规律不一。就如读者反映的,出站标识设在站点牌上,人多或者车辆集中到站时,不易看到。记者蹲点观察发现,即便有义工提醒,周日晚高峰仅在斗西路站往第一码头方向,20分钟内就有近10人走错出站口,发现这一侧只有上行扶梯而倒回。
出站没有扶梯和坡道 要提着行李走楼梯
BRT站点只有上行扶梯,没有下行扶梯,且每个站点下行都是楼梯,没有坡道辅助,乘客出站必须提着行李下楼,这对于老人和女性显得特别吃力。
以火车站点为例,乘客到达后,需先提着行李,走下36个台阶到达二层天桥,而后再下49个台阶才能从梧村售票点出站。而一般的站点,出站也都有约40个台阶,两层楼高。
陈惠是个瘦小的大学女生,从第一码头乘坐BRT到火车站,她提着比自己还宽大的行李,分了两段才下到天桥。她说,若火车站能增设下行扶梯或者坡道就太好了。
高峰期站台拥堵 上下车都动弹不得
为尽可能不占用过多空间,加上场站受力有限,BRT候车平台净宽只有2.5米左右,最宽的嘉庚体育馆站也不超过4米。一旦多车扎堆进站,狭小的平台人流涌动,经常堵到一块,动弹不得。
在上周日和本周一的两次走访,记者发现,仅嘉庚体育馆站等少数站点,用一米线围栏进行上下客流分流排队。不少站点,准备上车的乘客都堵在车门口,车内乘客下车不易。
70岁的李文凯住在卧龙晓城站点附近。他非常赞许BRT的快捷,不过,对于混乱的秩序,他建议参照台湾捷运,充分利用平台有限空间,在地上划好排队等动线,引导人流。
【声音】
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副主委陈希梅:
台阶留出坡道
新站点可装垂直电梯
陈希梅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指引标识,方便乘客出行。同时,可视各站点的实际情况,在台阶边上或者中间增设可拖行李或婴儿车的坡道。
此外,新规划建设的项目,要尽可能考虑到特殊群体的出行问题,比如在BRT天桥加装垂直电梯等。
市人大代表、厦门市交通研究中心
主任工程师叶惠琼:
站点可与商场连接
增加客流集散空间
叶惠琼提到,BRT是在现状道路上建设的,天桥梯道落地空间受限。如果空间条件许可,鼓励BRT站点与周边的商场、办公大楼连接。一方面可利用商场内的上下扶梯疏散客流,商家也能获得可观的人流。
其次,地铁站点出入口、常规公交站、公共自行车停放点等交通设施要与BRT天桥近距离设置,形成良好的换乘关系。按照之前的规划,BRT火车站站点将与火车站地铁出入口、常规公交站点结合。这样,乘客就可以在火车站、BRT站点、地铁站、常规公交之间实现快速便捷的转换。文记者 兰京 图记者 林铭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