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幕,让不少财经圈子的人直呼:历史性分歧来了!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直接表态:“印钞机彻底关停!” 高利率就是常态。
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却说:“工具箱储备很充足,下半年还可能降准降息。”
一个收紧,一个放水——中美货币政策,彻底走上了两条路。

美国:高利率打到底,印钞时代终结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 8.9万亿缩到6.8万亿,彻底告别大放水;
过去两年,连续 11次加息,利率飙到 5.25%–5.5%,40年来最高;
通胀从9.1%降到3.4%,但还没到理想的2%,所以利率还得硬扛。
一句话:美国现在要“狠抓通胀”,别谈宽松。
预计2025年,也就象征性小降息1–2次。

中国:经济遇冷,货币政策要托底
GDP增速:2024年4.8%,今年Q1只有4.6%,低于目标;
三驾马车都不给力:消费+投资+出口,都偏弱;
房地产下滑,企业融资难,就业压力大。
于是,央行已经出手:
2024年 三次降准,两次调降LPR,释放 1.8万亿流动性;
下半年,可能还会继续“宽松”。
经济学家朱民预测:全年还有 2–3次降息(50BP)+ 3–4次降准,资金释放或超 2.5万亿。
一句话:美国收水,中国加油。内需保增长,成了关键。

为什么两国差这么多?
经济阶段不同
美国:疫情后修复期,基本恢复。
中国:转型阵痛,增长乏力。
通胀情况不同
美国:通胀还高,怕失控。
中国:CPI低迷,PPI还在通缩。
就业环境不同
美国:失业率只有3.9%,岗位还多。
中国:青年失业高达15%,就业压力山大。
总结一下:
美国怕通胀,所以收紧;
中国怕失速,所以放水。

那这对我们老百姓有啥影响?
1️⃣ 人民币汇率压力大
美债利率高,中美利差倒挂,人民币可能面临贬值压力。
2️⃣ 资本流向会变
短期资金可能更看好美国资产,但中国“稳增长”政策也能留住不少长期资本。
3️⃣ 生活感受更直接
降准降息意味着贷款利率可能再降:
买房:月供压力更小;
买车:分期更划算;
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或利好就业。

留个话题,大家聊聊:
如果真降息降准,你最期待的是啥?买房?买车?还是投资?
中国这波“放水”会不会带来资产泡沫?
对比美国和中国的做法,你觉得哪个更靠谱?
快来评论区聊聊吧!毕竟,这场“中美分手”,最终都要落到你我的钱包上。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