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官员透露,乳业兼并重组细则已制定完成,细则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扶持建设大型乳企也将是政策重点。据悉,这是继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进一步的细化落实的文件。业内人士认为,该细则实施后,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最终市场可能将留下五六十家大型乳企。(7月24日《南方日报》)
乳制品行业乱象由来已久,最突出的现象,一是乳企多却找不到一家可以令消费者满意的婴幼儿奶粉企业与品牌,尤其是“三鹿事件”后,此类市场国外品牌横行肆虐,毫无顾忌搜刮消费者的钱包,饱受乳业低端的市场凌辱;二是产品供量多,却结构单一,在液态奶市场,有数据显示近六成的产品由进口奶粉冲兑而成。毫无疑问,在现有的乳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属于贴牌或者进口加工的“糖水企业”。
乳企长期停留于低端,反而产生出数量庞大却难具规模的市场主体,显然是市场缺少“良币驱劣”规则土壤使然,因此,无论是乳业安全、乳业品质,还是乳业上游的养殖和技术升级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市场机制的问题。不否认,做强做大乳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乳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不否认在行业失控、乱象丛生的语境下,有效推进企业重组,更利于满足国民期待,提升乳业的市场信心。
但是,乳业升级,或者说升级外在的重组,有两层意义:一是市场利益的再分配,二是资源要素的再构建。换言之,重组并非简单若干个企业生产规模与资产等外在块头的体量的堆积,而是产业链条、技术工艺、生产能力、品牌市场诸多要素的整合与配置。
推进乳业重组,促进产业资源与产业环境的优化,需要乳业发生“化学反应”。一方面,重新确立乳业发展的市场准则,食品安全、产品品质内化成企业的竞争能力,建立行业良性市场竞争的规则;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杠杆,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设置必要的保护领域,培育和扶持乳业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和提升技术水平。
在乳业重组过程中,需要的是政府无形的手,即在尊重市场客观规律的同时,合理运用宏观政策,有效充当促进企业间合理并购重组的“催化剂”。对于此次乳业重组细则,有关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的运用,业内人士认为应当在几方面对乳企进行帮扶:一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进,研发、生产一些针对特定人群的特殊配方乳品;二是支持帮助企业建立起GMP认证要求的生产环境,帮助企业加强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等等。显然,这将会起到非常强烈的导向作用。
当然,此次乳业细则不可能仅限于这些方面,乳业细则作为重构乳业行业市场规则的纲领,提供的是市场环境整体框架,从而让乳企从中重新寻找归宿,大吃小、强强联合或者中小合并等等,企业主体可能会退市,但要素却可以实现死后重生。乳业重组期待“化学反应”,实现结构性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