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4月6日报道披露,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大大出乎华尔街精英们的意料,不少银行家、高管和交易员们表示,市场下跌之快令他们回想起了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也就是说,美国很多经济专家与学者并不看好特朗普在全球发起的关税战,一旦美国再度出现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时候中国肯定不会救助美国了,到时候美国将何以自处?

«——【·市场崩盘!华尔街陷入恐慌·】——»
4月3日,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员们面如死灰地盯着屏幕上不断下跌的数字,恐慌情绪如同瘟疫般蔓延。
有人咒骂,有人祈祷,但没人能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
美国三大股指在两天内惨遭血洗,道指暴跌超2200点,市值蒸发了惊人的6.6万亿美元!这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惨烈的季度开局表现。
背后的元凶是谁?没错,就是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

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高举一张图表,宣布了一项足以撼动全球贸易秩序的计划,这场自称为"解放日"的行动,却让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恐慌。
危机迅速扩散。
亚洲市场开盘后,日经指数暴跌近8%;比特币和石油价格同样大幅下挫;所谓的"恐慌指数"VIX飙升至新冠疫情以来的最高点,全球投资者争先恐后地出逃风险资产。

华尔街大佬们慌了神,摩根大通、高盛等金融巨头的高管们取消周末计划,紧急召开危机会议。
对冲基金经理们纷纷表示,这种市场崩塌速度令人想起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时的情景。
但这次有个关键区别:2008年时,华尔街还能期待政府出手相救。
而现在?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事实——这场危机正是由白宫自己一手造成的。
而且,昔日的经济救星中国,这次很可能不会再伸出援手。

«——【·对等关税如何引爆全球市场·】——»
那么,是什么样的政策能在短短48小时内摧毁6.6万亿美元的市值?让我给大家详细解析一下特朗普的这颗"经济核弹"。
特朗普推出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激进关税计划:对所有进入美国的商品征收10%的基础关税,同时对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更高的"对等关税",这就像是向全球贸易体系投下了一颗核弹。
具体关税税率令人瞠目:中国将面临34%的关税(加上此前已实施的20%关税,实际税率高达54%);欧盟20%;日本24%;越南46%;印度35%等等。
这些关税将于4月9日生效,而10%的基础关税则从4月5日开始实施。

特朗普在宣布这一政策时信心满满,宣称这将带来"美国的财富回流",并将持续到他认为贸易逆差威胁被消除为止。
他用煽动性的语言描述美国如何被"洗劫、掠夺和蹂躏",声称美国工人们遭受了严重损害。
更让市场震惊的是,特朗普政府对股市暴跌表现出的冷漠态度,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淡化市场动荡,称从长期图表看这只是小波折。
他甚至暗示这场市场抛售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它"惩罚了富人",而底层50%的美国人几乎没有股权,反而会因关税导致的美联储降息而受益。

全球反应迅速而强烈。
法国总统马克龙警告贸易战对所有人都有害;中国立即推出34%的对等关税反制;韩国紧急下令支持受影响的企业;澳大利亚总理则表示特朗普的决定"不是朋友的行为"。
这一切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项政策决定,引发全球连锁反应,最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深渊。
这不禁让人想起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但这次的起因和可能的结局,或许大不相同。

«——【·2008年,中国如何拯救了全球经济·】——»
2008年那场灾难时的情景有多可怕?华尔街巨头接连倒下,全球金融体系濒临崩溃,世界经济面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威胁。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申请破产成为导火索,引爆了积累已久的金融炸弹,全球投资者恐慌性撤资,金融市场冻结,企业和消费者信心崩溃,失业率飙升。
美国政府紧急推出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美联储将利率降至接近零,并开始大规模购买金融资产,但这些措施仍然不足以稳定全球经济。
在危急时刻,中国挺身而出,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

当时的中国如何应对?尽管中国金融系统受直接影响有限,但随着危机蔓延至实体经济,中国出口在几个月内暴跌三分之一,约2000万工人失业。
面对困境,中国政府实施了力度空前的刺激计划,大力投资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
中国放松银行贷款限制,鼓励借贷,为基建项目和社会福利提供资金,创造就业机会。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救了中国经济,也为全球经济提供了宝贵支撑。
中国持续购买美国国债,稳定了美元;中国强劲内需为全球贸易提供动力;中国大规模基建投资拉动了全球大宗商品需求。

尽管当时中国GDP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但其贡献却不可或缺。
事实上,没有中国的强力支持,2008年危机造成的全球创伤可能会更深、恢复期更长,中国实际上帮助美国和全球经济走出了困境,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17年过去了,国际形势已今非昔比。
在当前由特朗普关税引发的市场动荡中,期待中国像2008年那样挺身而出拯救美国经济,恐怕是痴人说梦,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第一,中国自身同样面临着经济挑战。
2008年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负债率低,有巨大腾挪空间,而今天的中国增长明显放缓,结构调整阵痛明显。
房地产市场危机、地方债务问题、消费不振、人口老龄化等因素都限制了中国推出大规模刺激措施的能力和意愿。
从数据看,中国已从2008年的低债务国家变为债务水平较高的经济体,财政空间显著收缩。
这意味着即使中国想救市,也没有足够的弹药。

第二,中美关系已从合作伙伴变为战略竞争对手。
2008年危机埋下了当前贸易战的种子:危机加速了中国对美国的追赶,而美国长期财政挥霍也削弱了自身实力。
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经历了贸易战、科技战和地缘政治竞争,跌入数十年来最低谷。
中国的政策取向也发生转变。
与2008年积极参与全球化不同,如今中国更注重"内循环"战略,强调自主创新和产业链安全,减少对外部市场依赖。
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遏制,中国更看重经济安全和自主发展,不会通过大规模刺激措施去拯救一个试图遏制自己的对手。

第三,全球化正经历逆转,保护主义抬头。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对战后多边贸易体系的拒绝,在这种环境下,中国更倾向于保持战略定力,优先解决国内问题,而非充当全球救世主。
正如一位中国学者所言:"2008年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帮助美国。但今天,中国即使有能力,也没有足够的意愿去救一个正向中国发起经济战的国家。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情境。"
简而言之:2008年,中国是朋友伸出援手;2025年,中国是对手袖手旁观。
这是国际关系现实的冷酷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