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消息报道,日本美国计划在G7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后的5月23日举行第三轮日美关税谈判。然而5月20日,日本20年期国债拍卖遭遇史诗级崩盘,让全球市场倒吸一口冷气。投标倍数暴跌至2.5倍,创2012年以来最低,尾差飙至1.14,打破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灾纪录。

在过去几年中,日本一直努力阻止日元贬值,如今日元崩盘:20年期收益率冲上2.611%(2000年以来最高),40年期国债更是以3.591%的收益率刷新历史峰值。这场危机不仅暴露了日本央行政策的两难,更可能成为全球债市“切尔诺贝利时刻”的导火索。
“全球最大泡沫”市场崩盘
日本国债这次崩盘并非偶然,自日本2024年启动量化紧缩(QT)以来,其央行每月购债规模从5.7万亿日元降至5万亿,但市场早已嗅到危险信号——央行持有的国债占比仍高达52%,而国内寿险公司等传统买家却在抛售长债避险。

日本央行此刻如同被架在炭火上的秋刀鱼。 若坚持QT计划(目标2026年购债规模降至2.9万亿/月),国债收益率可能继续飙升。在这个情况下,日债收益率每上涨0.5%,持有者的账面损失将达58万亿日元,足以击穿银行资本充足率防线。更加致命的是,即使转向重启QE(量化宽松),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首相石破茂在危机爆发前夜公开承认:“日本财政状况比希腊还要糟糕。 ”政府债务与GDP比率超250%,收益率每上升1%,利息支出将暴增5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全年国防预算的5倍。
石破茂的担心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目前市场恐慌的逻辑非常清晰,现在日本国债规模达约8.3万亿美元,一旦出现大规模抛售,持有日债的全球机构将被迫减持其他资产补仓。
现在这场汇率危机也绝非日本的独舞,这其中的连锁反应最早要追溯于5月19日穆迪将美债评级从Aaa下调至Aa1。
市场恐慌的逻辑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债评级也一直被视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向标,穆迪此次下调评级,背后反映的是对美国财政状况和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
消息一出,美国国债市场率先受到冲击,30年期美债收益率迅速突破 5%,10年期收益率也升至4.44%,美国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都会因美债收益的提高受到负面影响。
美国国债市场的动荡,很快就波及到了全球其他金融市场,日本首当其冲,而在日债崩盘之下,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日暴涨31个基点,美债30年期收益率在5%关口反复横跳。

过去20年,国际资本以0.1%利率借入日元,转手买入5%收益的美债来赚取利差,现在这种套利交易的成本随着日债收益率的飙升而上升。根据华尔街预测,若日债收益率再涨0.5%,国际机构的平仓规模将超过2008年雷曼危机。
38年前的广场协议,让日元三年升值116%,直接刺破日本房地产泡沫。 如今,特朗普政府被曝推动“海湖庄园协议”,意图通过关税威胁迫使日元升值,复制当年收割逻辑。
日本若再度屈服,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将遭重创;若反抗,则面临美国“汇率操纵国”关税打击。
耐人寻味的是, 2025年中美关税和解协议中,中国首次写入“对等反制权”,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日本成为危机第一张骨牌——当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夹缝中的日本正沦为大国角力的牺牲品。
虽然现在中国持有美债规模已降至第三位,但日本的前车之鉴已经表明,单纯减持美债还是不足以抵御系统性风险,因此我们并不能完全放松警惕。
5月20日的东京债市崩盘,或许会被历史标记为全球债务危机的起点。 当美联储降息预期与日本央行政策困境碰撞,当美债信用裂痕遭遇日债流动性枯竭,这场酝酿多年的风暴正从太平洋西岸席卷全球。 唯一确定的是,在央行印钞机与市场规律的终极对决中,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