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家族以228亿美元将全球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财团的交易,引起的争议依旧没有结束,不仅被媒体痛批“见利忘义”,更引来了国务院港澳办、外交部、香港特首的三连重锤。这次他还能全身而退吗?

事件发酵的导火索,是《大公报》连续三篇檄文般的评论。这家向来以立场鲜明著称的媒体,用“跪低”“背叛”“出卖中国人”等字眼,把李嘉诚推向了风口浪尖。文章直指交易涉及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港口,而美国政客早前放话要“武力收回运河控制权”,此时将港口卖给与美国官方关系密切的贝莱德财团,“巧合得令人脊背发凉”。
国务院港澳办官网罕见转载这些评论,相当于给批评文章盖上了钢印——这已不是简单的媒体发声,而是传递出明确的政治信号:在国家安全面前,没有“在商言商”的灰色地带。
官方的铁拳接连落下时,所有人都看清了问题的严重性。国务院港澳办用转载动作亮明态度后,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抛出“反对经济胁迫”的定性,香港特首李家超更祭出“三点论”:社会关切必须重视、反对胁迫手段、交易必须合法。这三记组合拳的深层逻辑层层递进——先以民意基础确立正当性,再以国际博弈视角揭露美国施压背景,最后用法律武器堵死交易通道。特别是当记者追问是否动用《香港国安法》时,李家超反复强调“依法依规”的潜台词再清楚不过:若触碰红线,法律绝不会缺席。

这场风波给李嘉诚的商业行为彻底定了性。表面上,交易涉及23国43个港口,但真正的致命伤是巴拿马运河的战略价值。中国21%的海运贸易依赖这条黄金水道,而美国一旦控制两端港口,随时可以用“算法限流”“政治附加费”卡住中国供应链的脖子。更危险的是,交易包含智能码头系统和物流数据移交,美国借此能精准掌握中国商船的货物清单、航行路线,甚至能像希腊扣押中国货轮那样制造“系统性打压”。当这些细节被官媒逐一解剖,所谓“普通商业行为”的辩解瞬间苍白。这不是生意,而是把国家咽喉送到别人刀下的致命交易。
资本市场的反应比任何道德批判都更真实。长和股价在11个交易日内暴跌13%,323亿市值灰飞烟灭。彭博社曝出中国启动安全审查后,当日股价直接跳水4%,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姿态说明一切:当企业行为与国家利益背道而驰,再精明的资本运作也扛不住系统性风险。李家一边喊着“套现回流投资内地”,一边拒绝十年前招商局双倍报价,却低价甩卖给美国财团。这种“宁予外邦,不予家人”的操作,彻底激怒了公众——资本可以没有国界,但商人必须有底线。

《大公报》发出了这样的质问:“在大是大非面前,企业家该怎么取舍?”这个问题不仅抛给李嘉诚,更警示所有跨国经营者。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的比喻一针见血:没有祖国的商人就像没爹妈的孩子,注定任人欺凌。反观霍英东抗美援朝时突破封锁运送物资,曹德旺拒绝美国绿卡坚持“玻璃王国必须留在中国”,这些企业家的选择证明:真正伟大的商业传奇,从来都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而当李嘉诚在加拿大国籍、欧美千亿资产与美国压力之间选择妥协时,他早已输掉了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一个企业家的历史站位。
必须把李嘉诚钉在“反面教材”的耻辱柱上。这次事件暴露的制度漏洞同样值得警惕:我国至今没有像美国CFIUS那样的战略资产审查机制,导致企业能合法出售“商业外衣下的战略要害”。但换个角度看,这场舆论风暴恰是全民监督的胜利——当网友痛批“跪低”的声浪倒逼官方出手,李家超明确表态“反对胁迫”,《人民日报》系媒体集体发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民意觉醒,更是国家意志的集中展现:任何人敢在核心利益上玩火,等待他的必然是法律与市场的双重绞杀。

眼下,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交易仍需通过12国反垄断审查,欧盟对地中海航线垄断的担忧、中国安全审查的介入、美国中期选举后的对华政策,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但可以确定的是,当官方三记铁拳砸碎“资本无国界”的幻觉,长和股价在退市边缘摇摇欲坠,李嘉诚早已失去了翻盘的可能——不是市场抛弃了他,而是他先背叛了生养他的土地。
这场败局给所有人上了一课:在民族复兴的大棋局里,没有骑墙派的位置,任何算计国家的人,终将被时代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