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李明先生
道不离身 率性内蕴
——简述书法家李明其人其艺
文/刘洪郡
面对书家高手之实践,理论有时会略显苍白。当代书坛“沈门七子”中的李明先生便是一位让我难以尽言的杰出书法家。因着相识的亲切投缘、相知的莫名共性,友情的弥足珍贵,必然促使写些感言记录之必要。众多理论专家高手都不同角度对其作品给予肯定鼓励,可谓已近详实全面。今再论之有勉为其难之感,但“难能可贵”却更具诱惑力。
李明现已收获着丰收的幸福,而如何向前推进,他从未懈怠。李明一方面在技法上继续探索完善;一方面他的读书范围广博、尤其对古典文史哲经学等深研体悟渐入妙境;还有就是他的文笔陶炼得愈发古厚隽永。学习书法吸取的第一口营养很重要,李明涉猎诸家,取其精华,以心向之,遂又回溯汉晋,尤入二王心脉,兼贴唐法,执宋人士大夫文心义理,悠然才情酌情洒落,脉络清晰,内蕴丰厚而神采照人。千年书法的神奇魅力主要来自哪里呢?来自笔墨,笔墨善解人意,人格的修养与笔头的功夫在点线面的抽象建构里,在计白当黑的虚净空灵中。中国汉字自发端始“一划”中便承载了华夏民族特有的“与天合德,与时消息”,之后藉水之性灵、墨之血肉化育万象,发至豪端,奇怪生焉。人文之礼拉开序幕。
李明遥接汉晋、反复琢磨,很多细节渐次打通并不失时机融入了现代文明。我们的创作条件优越于古人好多,接触的信息何止千倍万倍,我们没有退步的理由,只有不甘寂寞与难舍名缰利锁的藉口。追求一份纯粹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李明感叹于斯,他的执拗与赤诚业已穿透了世俗之墙,他时刻不忘慎独明道,他的日课日日有新,增扩体量,他的触觉“新生”、思维“达变”,他把理智与情感以“工雅仪态、丝丝入扣”的情态呈现而又不着痕迹。足证其天资异秉,本心纯良自在,见素抱朴而莫能与之争美。由此,随着作品体量的增长,其精神内核之裂变也便借以完美法则应心而呈伞状延伸。气息能量以超强波浪状绵绵扩散,旋入太极。故而个体之点线面,全局之阵法,细节之玄机都以各自的重心而交相呼应错落有致,偶现纠结又顺情顺势得以解破,浑然一体,纲常有序。所以李明的书法创作超越了时空局限,牵一发而全身动,态势永至鲜活。跳至局外回味,你渐会悟出“寄妙理于精微,于平常中不平常”的道理,李明这豪放真率的情性被敷以“文雅”的“包浆”,从而使得字字烟润,互为观照,是处见光明。
在技法上,李明是高手中的高手。就文化内涵来说,他一如既往的沉静内敛,典雅俊逸,提笔即见神明藏身卧底之堂奥。所以李明的前面惊喜不断。
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性是什么?首先我觉得的是雍容大气,字字自具内在活力,把人类智慧淋漓尽致地注入进去,即用哲学的意象思维观照书法,用书法气象映衬生活,归入阳刚、大气、文雅、蕴藉、正直清明而又活泼自在。想我汉人恢宏气概、魏晋散怀、唐人隽烈、宋人儒雅、元人静穆、明人放达……一个时代的大政治环境,国民的心智熏陶、性格收放之血脉真性在传世墨迹中一一精微展现,老子所谓:“道隐无名”“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精义得以对应。
而在技进于道后,再次推进就是境界的升级了,这需要自己再次艰辛悟得一套“心法”,否则难逃“抄书匠”格局。一定要让书法的姿态随心而动,这“心”是坚毅果敢与灵动,幸乎李明有此根器。他在地方一度担任国家公务要职,正当事业进入高峰,他却决然辞职负笈北上,原来他平静的外表下面掩盖的是痴爱书法渗至于骨的激情动力。人生的现实问题因环境的改变常常严峻而冷酷,一面要解决生存,一面要平心静气对传统经典再狠下功夫,关键阶段还需得名师指路……这需要强大的精神与信仰支撑。李明做足了心理准备,他已把书法作为了一生的修炼道器与全部,他咬牙坚持过来了。他的适应能力愈发强大,性格愈加豁达圆融,而偶遇一两知己又豪情云天,义字当头。一次聚会我挨他坐定,宴会开始,他热情介绍各位嘉宾并嘱其一一互为联系,激励大家团结互爱,惜缘重情,保持开放纯净的心灵。频频举杯真情碰撞,他动情地说:“这个时代我们靠从事书法创作为职业,有自由,能吃饱饭,更快乐,我们要感恩。想想这偌大的京城,还有多少人在寂寞孤独中煎熬。我们一定要惜缘惜福更要自信,中国十几亿人口,为什么偏偏是我们聚到了一起,我认为只有善缘让我们学会感恩,感恩于时代,感恩我们所拥有的。快乐也好、悲伤也好,都是成长的资本,我们目前就是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仁哉李明。
再一次造访“明道书院”,李明正在专注而严谨地指导学生临帖,他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短板他亲自示范,很快鉴别习气来源和破执法门;他又根据每一学生的特质大胆建议,致使学生措不及防而情急顿悟发现自己、回归自己。从教学特色上便可看出李明的公心。他能为学生身体力行的范围,除了生活情感上的沟通,更是于书艺传统共性上(即历来大师的经典法帖精微脉络)与学生一起反复推敲、实践、辩证、提升。在对古人技法的探索继承上他从未一丝懈怠,所以品其线条,不粘不黏顺利游走,一片洒落爽利的消息。率性入道,李明已能应心贯气,发念自觉,清明无碍,正可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就如他最初的笔墨情结:他一下子被墨痕的光亮深深吸住了,这光亮背后的神秘世界召唤着他的灵明一次次进行寂照,永恒性也便在其间了。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李明用最大的功力锤炼传统,他亦情感细腻地沉浸在生活细节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功夫下对了,就能够穿越到幽远的情境,接通古今未来。他明白:古人的心质哪有今天这般繁琐光景。孔子很单纯很厚重很严肃地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李明现在是处在“游于艺”了,这才是真正的“游于艺”。
人生是“舍”“得”。李明志于书道,每天创作、读书、育人。他不拒时代强音,迎难而上,他屡获中国书协举办的多次大奖,包括兰亭书法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达三十余次。他以骄人的成绩与高贵的人格证明了一切,赢得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尊重与青睐。有的评他延续二王,兼容怀素、孙过庭、米芾、赵孟頫,并蓄当下杰出成果,及时进行融合与渗透。再诸如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论笔势十二章》、欧阳询《八诀》《三十六法》、虞世南《笔髓论》等在李明的创作技法中均能领略一二。李明对汉简颇有心得,吸取对空间的“化有限为无限”“错落有致、内蕴鲜活”之质,伺机而变。再有李明平日读书甚勤而精,他深知“字外功夫”。艺术以人传,李明在“养玩悟”的过程中不断辨证,他这悠悠才情使得他的艺术直觉更为精确。回顾起自己学书的坎坷历程,善感情思促使他思考一些根本性的东西,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自己究竟想做一个怎样的人?世间万象,精彩一瞬,唯有留住一缕永恒方慰吾心,今生与书法结缘,与书法为伴,割舍去多少红尘爱恋,也收获太多“惟精惟一”沉甸甸的精神硕果,索性就这样单纯下去吧,这样的孤独沉潜,痴情一生!人贵有恒,道心惟微,只有淬炼出高纯体验,就能打破时空、合天合德,元气浑仑,生生不息。李明独步琢庐,当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时,也就真切体会到了化气成物、见己之真,万物一体,烟云供养之“静境”,尤其“中正、严谨、寓情于理是李明不变的底色,这从李明的小楷作品中可一窥。在追求极致中,他的秀逸、典雅、清刚慈柔之特质淋漓盎然展露无余。他站在历代大师名家的肩膀上,锤炼大技散其情怀,静心涤虑,通境开启,有时审听他笔锋游走纸面的情状,忘我一瞬真如天马行空般穿行在宇宙万象的机隙中,这是何等的一种大感觉啊!唯见神明遣“道”左右而逢源,于规矩中见“洒落”,于“洒落”中绽“绝响”。李明现可以根据情境、心境,自由组合变化“成法”表达出他想要的东西。就如书法史上的《兰亭序》《祭侄文稿》《肚痛贴》《韭花帖》《寒食帖》都是依托娴熟的程式技法完美烘托了作者的情志,多方出彩。李明酒醉兴酣状态下易出狂草精品,“士子”的独醒与狂狷直使得笔锋一下子由低声滑到了高音。虽分明,更和谐。仅就线条“不见首尾,不知来去,不疾而速,不行而止”实为高妙。贤哉李明!
由此可鉴“知行合一”于“书艺”乃为真传统真书写,只有超乎寻常的勤奋方能得心应手。黄庭坚《书论》有言:“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李明尤以草书、小楷盛名于书坛,两体互参,大有可为!
谈至此,相必大家对李明的印象变得鲜明了。书家的心声最感人,李明曾在《琢庐夜话》里写道:“当代书法,并非缺乏个性者,‘强调自我’与‘张扬个性’已为当下喧嚣浮躁之注解。人各有性,物各有主,不可强加。窃以为个性当以道显,道愈深,性愈显。离道而趋性,若杀鸡而取卵。书,寂寞之道,万物同理,皆归之于常。常,道之基也。知此,人所得失取舍盖自明矣。”所以,许上等愿、结中等缘、持平常心始可取舍自如;行止坐卧吃饭穿衣、乐其日用之常,慎独明心即是“道”。李明以当代职业书家的纯粹、舍我其谁的坚劲,渐次走进了“书道”法门,他“入古”“通古”而“化古”,就其“继承”来讲他堪称楷范,而关于“个性”与“创新”,他的作品自当是“平中见奇”,这“诡奇”就映现在中国哲学内蕴的美轮美奂中。赵孟頫、董其昌都是学养丰厚的超拔天才,他们的法书无一不是平中见奇,所以,最伟大的书家也是最会把握“中庸之道”的鸿儒学人。李明作为当代书家一直高度重视人格人品的铸造,他以正义明己修德立身,清爽干净,无妄无执,所以自身问题得以一一破解。待至琢庐夜话与古人交心时,自当是领悟、抽取独门心诀多多许,再逢激情起,意念引带,陡然间“一超直入如来地”,说是“书家字”又多“儒者气”;说是“禅门顿悟法”,又是“道”在常道矣……善哉李明!
综之,文化大成之书法攻略对于李明来说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加之烂漫情愫,他已为当代书家翘楚也!
乙未春月于京畿素问斋
李明艺术简介
李明,字明之,1971年生于安徽怀远。斋号寻常斋、琢庐。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创作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北京林业大学MBA国学艺术中心副秘书长。 2007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精英班成员,国书会副会长,沈门七子之一。
作品三十余次在全国大展中参展获奖,曾获: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 优秀奖(最高奖);
第五届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二等奖;
首届中国书法院奖 最高奖
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二等奖;
第二届书法兰亭奖 提名奖: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提名奖;
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 一等奖;
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 提名奖。
书法作品及相关文章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书法》《中国书法》《东方艺术.书法》《中国书画博览》《水墨味》《国尚》等多种报刊杂志及各大专业网站。作品被全国多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出版《李明书法作品集》《李明小楷册》《李明书徐渭小品文四则》《李明行书长卷洛神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