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内江市民姚大爷因咳嗽和气紧到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 在门诊大厅的自助机前, 他用手机扫码便挂上了专家号。“以前挂专家号要排队一小时,现在只需两分钟,真方便!”姚大爷告诉记者,他取检查报告、缴费也通过手机完成, 就诊时间比过去减少了一半。近年来,信息化就诊方式不仅出现在成都的大医院,在我省不少中小城市医院里,“智慧医疗”也变成了现实。
为切实解决群众就诊的各种困难, 我省大力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并以移动支付为核心,为群众提供预约挂号、导诊提醒、候诊查询、诊间缴费、报告领取、在线问诊、网络门诊等服务。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开展家庭远程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了备案制度、数字身份认证制度、患者实名预约及就诊记录保存制度,成立了省家庭远程医疗管理指导中心,并在华西医院和省医院设立了省家庭远程医疗分中心。省卫生计生委还会同相关省级部门,明确将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诊查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
远程会诊对边远地区群众特别实惠,患者通过远程系统就能与成都大医院的专家连线, 获得权威诊断。为扩大医疗资源的有效供给,我省建成了远程会诊管理平台,远程会诊系统已覆盖全省500多家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覆盖率达100%,实现了远程会诊的注册、专家库、机构库、管理服务、信息收集、会诊安排等功能。与此同时,还建立起以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依托的四大远程会诊中心。华西医院和省医院改造自身远程会诊软件,可在全省范围内使用。
远程诊断服务不断完善。 目前,全省有2个省级远程诊断中心、6个市级中心、51个县级中心,为4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诊断服务,服务量由 2013 年 9000 例增长到2016年的18万余例。省卫生计生委还打造了“健康四川”“巴蜀快医”等服务平台, 已接入411家医院,展示1000余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信息和近 2 万名医生信息, 共导入7000万份健康档案和4000万份新农合档案,注册人数超过500万。通过门户网站、手机APP、微信等多种方式, 这些平台每月为老百姓提供90余万号源, 累计提供网上预约挂号服务 495.3 万人次, 线上支付179.6万人次, 检查检验结果查询334.7万人次,网络预诊咨询19.2万人次,健康管理服务13.2万人次。
“巴蜀快医”是网约形式的医疗服务新模式。通过互联网,一个患者可签约由多个基层医生和专科医生组成的服务团队,可实现公众一键呼叫、就近医疗资源精准匹配和医患线上线下互动, 实现“医疗资源跟人走”。医生可打破时空限制,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来服务群众。网约医生通过制定慢病管理、妇幼健康管理等上门特需服务包,使群众居家享受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我省医联体内部还可对预约医疗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分配,促进大型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的帮扶带、业务分工和协同联动,提升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