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阳谋”?指毫不掩饰自身目的,手段光明正大的计谋,对方明知中计,却无可奈何,难以破解……
中国从古至今顶级阳谋层出不穷,比如“二桃杀三士”“推恩令”“金刀计”等。
而在当今这个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时代,各种“阳谋”同样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当今社会的四大顶级“阳谋”,各个洞悉人性玩弄人心,让消费者被深陷其中,避无可避,你知道几个?
一、臭名昭著的“计划性报废”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感觉,现在的很多商品比如家电,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却没有以前的“耐用”,用不了几年就需要换新款。
这不是消费者者的错觉,而是很多公司的“刻意为之”!
资本都是贪婪的,想要尽一切可能刺激民众消费,而民众购买商品时更青睐物美价廉,质量耐用的产品。
大公司想要消费者不断购买新商品,消费者却希望产品寿命尽可能长。
正因如此,这些公司制定了“臭名昭著”的“计划性报废”。
首先,就是人为降低产品使用寿命,也就是“功能性报废”。
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普莱森消防局,有一颗1901年生产的灯泡,至今仍能正常使用,但之后生产的灯泡却没有如此长的使用寿命;
再比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手机买来没多久就变“卡”了,电池也不耐用了,不得不换新款手机。
而这也是“刻意”设计的,现在常用的APP,动辄几个G甚至十几个G,令人咋舌,对于手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很多用户的手机实际上并没有质量问题,却不得不被“淘汰”。
现代的大部分商品,都会设计一个明确的使用寿命,让消费者不得不购买新产品。
此外,还有“款式性报废”。
这种其实更为常见,比如服装、鞋袜之类,仅从质量看如今的衣物与十年前基本没有提升。
但商家却通过每年、甚至每季推出所谓的“新款”,以款式落伍与否,刺激产品快速迭代。
“计划性报废”自从问世以来就臭名昭著,饱受争议,但经过百年发展,已经变得更为“隐蔽”,几乎涵盖了所有消费品。
快消品牌
可悲的是,尽管消费者明知商家的这些“手段”,却依旧“上当”,因为人的本质就是喜新厌旧。
二、洞察人性的“超前消费”
资本是如此贪婪,不仅要榨空你当前的钱包,就连你未来的钱包也不放过。
没钱消费怎么办?
按照正常逻辑,那就努力工作赚钱,攒够钱再说;但资本却告诉你可以“超前消费”。
所谓“超前消费”,本质就是借贷。
有多少钱花多少钱,原本这才是天经地义。
但人都是“贪婪”的,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的各种诱惑下,往往青睐于超出自身能力负担范围的商品。
比如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却想要购买价格昂贵的高端手机,能力与期待的不匹配就会使得其求助“第三方”,比如信用卡、“花呗”、网贷等,伴随而生的,就是分期付款。
这种“超前消费”,极大拉低了消费门槛,刺激人不断重复消费。
经典话术
但本质上,“超前消费”并没有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而是在透支个人未来的收入,并且还需要担负数额不菲的利息等。
所有人都知道应该理性消费,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超前消费之所以如此盛行,就是因为抓住了人性最大的弱点,那就是贪婪。
三、制造焦虑,贩卖信息差
这年头,每个人都“压力山大”,生活在巨大的焦虑之中,每天睁开眼睛就要操心房贷、车贷、工作、感情、孩子成绩……
其实静下心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焦虑”很大一部分都是消费主义强加给你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鸡精的流行。
鸡精配料包含味精
当年造谣“味精不健康”,让全国消费者陷入“恐慌”,鸡精趁势崛起,一举占领市场。
但实际上味精对人体并没有危害,就连鸡精的主要配料都有味精。
这种“焦虑”实际上是资本“暗示”给消费者的。
他们往往抓住了消费者关心的某些要素,然后竭力放大相关的负面信息,来潜移默化影响消费者认知,进而推广自身产品。
洗发水宣传其功效越来越“完善”,比之前的洗发水有多么大的提升。
但实际上,如今的洗发水真的比5年前10年前的洗发水更好用吗?
再比如大力营销国外奶粉如何优秀,暗指国内奶粉质量不行。这种营销是如此深入人心,成功让父母选择奶粉是就开始“焦虑”。
一旦有了“焦虑”,想要破除,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去购买那些特定商品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很难无视这种“焦虑”,因为商家会想尽办法利用信息差进行宣传,不断改变话术,直到取得效果……
四、标签化消费者
如何把同一件商品卖给不同的人呢?
答案很简单,把这一件商品包装成仅适合专门的人群,不仅不愁销量,还能理所当然涨价,这种套路在消费市场极其常见。
某广告
比如各种专门的儿童用品,不断细分,儿童指甲刀、儿童水杯、儿童餐具、儿童家具……
再平平无奇的商品,一旦加上某些标签就会变得专业高档。
这种标签化是全方位的,所有商品都可以精确细分用户人群。
某“老人专用”保温杯
同一款保温水杯,就可以说是“学生专用”“办公室人群专用”“宝妈必备”甚至是“男款女款”……
很多商品如果我们仔细想象,就会发现很多所谓的“卖点”根本经不起推敲。
讽刺的是,往往很多时候消费者已经意识到这种产品就是智商税,但又无法避免。
儿童护眼台灯
比如需要给孩子买一款台灯,两款明明差不多,只是因为其中一个叫“儿童护眼台灯”,价格就相差很大。
是否护眼消费者不清楚,但一般都会选择相信并为此买单。
这些消费把戏,牢牢把握了消费者内心的弱点,是真正的“阳谋”。
但普通消费者难以避免,只能乖乖上当……
你还知道当代哪些“阳谋”?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丨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