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丝”新城,一要打通环湾“大动脉”吸引人气,二要实施生态景观建设提升、公共配套设施提升留住人气。而要真正聚人气,还要靠经济基础。
未来泉州经济发展一个大方向是,通过创新驱动,来构筑现代产业版图,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实现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并进,让实体经济始终扎根泉州、更好发展。而在产业布局中,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已被摆上日程。
刚出台的《泉州市“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绘就了泉州服务业的蓝图:到2020年,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36%左右,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45%以上。
一位电商的呼声
作为最早从事电商行业的一批人,泉州市电子商务协会会长王冬竹,此前担任多届晋江市政协委员,今年还当选为泉州市政协委员,“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呼吁,要把现代服务业潜能激发出来,需要主动作为,才能应对全国、全球的市场竞争”。
“泉州的制造业优势明显,现在物流也非常成熟了,互联网技术更没有地域之分,但是这三个领域没有打通,资源流动不起来,优势就消失了。”王冬竹说,眼下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再不寻求变革,将被对手超越,甚至甩开。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分量越来越大,“泉州的服务业要跟上,必须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一线品牌推出国门、走向全球,广大的中小企业才会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他建议,尽快搭建平台实现卡位,让本地优势资源充分凸显。
“比如说,鞋服的辅料市场,现在好几个产区都想做,就看谁更快。”王冬竹解释,随着大数据的深入应用,各种材料成本、销售价格等将越来越透明化,原本不确定的因素也减少,具有供应链优势的泉州产业自然就会脱颖而出:比如其他地方生产一双鞋子成本要120元,配套更加齐全的泉州可能只要100元。
第三产业提升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去年是“第三产业发展年”,404个项目完成投资631亿元,实施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新上线“泉州购”“跨境通”和油化品航运电商平台,全市电商交易总额达2810亿元,全市接待游客58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717亿元,永春、德化还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今年将开展“第三产业提升年”活动,致力于把制造业大市、深厚文化底蕴优势,转化为服务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其中,将突出“生产基地+物流+互联网”。立足庞大制造业货源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智能仓配一体化园区;抓好中农批国际物流港、泉港石化物流贸易基地、菜鸟智能物流园区等项目,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扶持建设优势产业垂直供应链电商平台,运营好“泉州购”“跨境通”。加快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工业设计、金融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
昨天,海都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正在起草“第三产业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接下来将报请市政府批复。
“宜居宜业”的城市
泉州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2217.13亿元,占GDP比重为36.1%。而根据最新数据,2016年11月份统计月报显示,泉州第三产业产值已达2244.91亿元,增速9.4%,占GDP比重提升至37.9%。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现代服务业在总体规模、产业结构、发展层次等方面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将着力培育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为先导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现代服务业企业,进一步深化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两业”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完善现代城市商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助力“五个泉州”建设,塑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
去年10月底,市政府接着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更是明确“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并重点加快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增速,促进旅游业、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升级,并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
(海峡都市报两会报道组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