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州12月21日电(黄雪玲)“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用户来说,如何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当前的一个热点,也是难点所在。”21日,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平潭)企业家科学家创新论坛理事长、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会长李川在接受本网记者的采访时,畅谈媒体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应如何发挥更大价值,促进形成“政产学研媒”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各个城市的垃圾处理技术主要通过焚烧和掩埋方式,但现在可以利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将垃圾中的有机生物一次性分解掉,解决地质性水土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李川指出,目前中国每年申报专利数量达70多万件,已位居世界前列,但诸如微生物处理垃圾、纳豆萃取技术、防火涂料、轴承齿轮等走在全球前列的成果,却停留在科研成果本身,没有转化为产品和服务。
李川认为,在经济转型、调整产能供给侧结构的背景下,往落后产能中注入新的要素,可以让新的技术、工艺、产品改造替换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从而实现创新驱动转化、转型和升级,大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实体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爆发力,都来源于科技。我国科研院所与市场对接的体制障碍,导致科研和产业两张皮长期得不到有机的融合,目前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足10%。”针对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李川就此强调,“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需要把政府的行政力、企业的市场力、社会自主力这三力聚合,打破既有藩篱,打造出一套全新机制。”
李川认为,社会自主力中,媒体是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的关键一环。作为桥梁和纽带作用,媒体应扮演助推市场力、撬动行政力的角色,将分散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发出声音,放大效果,让中国创新的“肠梗阻”得到医治。
用什么方式才能让各界聚焦科研成果?李川建议,媒体通过策划引爆式、系列的论坛、活动,深入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能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在地方、企业中转移转化,带来更多实质性的收益。“论坛不能包揽创新中的一切,但可以通过集合各方力量,聚集各界提供的智慧,有效弥补创新过程中的短板。”
此外,李川建议,政府、金融、企业、科研机构、媒体等身份不同、诉求不同的人集结在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框架下,要让他们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这样的利益共同体,可通过科技成果处置收益、股权期权激励、资本市场上变现,增加合法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