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8月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覃星星、翁晔)今年7月开始,“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多了一层保障。然而,法有了,情安在?面对陈老太的有家难回、老无所依,人们不禁拍案怒问:儿子的28年赡养怎能和母亲的18年养育之恩划上等号?亲情怎能以时间计算?血浓于水的亲情岂能与市场规律的等价交换挂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从古至今讲究尊老爱幼,我国也从道德和法律等多方面教育和引导民众善待老年人,并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关心和照料老年人。但面对“我养了母亲28年……特声明和母亲脱离关系”的言论,亲情顿时显得那么苍白。
古人云:“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是告诫我们行孝要及时,要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尽孝。亲情无价,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不能与市场规律的等价交换相挂钩的。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没有母亲的18年养育,就没有儿子的28年生命。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我们都不能简单地以时间衡量亲情,更不能因母亲体弱多病而将其扔在外面不闻不问。
与此同时,一味站在道德的高地批判逆子不孝并无多大意义,关键是如何解决问题。面对一个下岗工人“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严峻生存现状和养老医疗的沉重负担,道德在人性困境中顿显苍白,我们还需想想政府部门是否工作做到位?如大病医疗的报销手续是否可以不那么繁琐,从而更好方便困难群体?
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老龄化水平迅速提高。由于“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诸多生存问题和挑战。
面对陈老太“我有家,我想回家,回我自己的家……”的呼喊,我们深感要解决当今亲情的淡薄和老年群体的生存困境,要靠正确的道德引导,以正确的方式重塑孝道文化;更要靠政府部门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和医疗机制,给老年群体提供一个可以抵御风险的制度保障,才能更好地解决当下老年人群体的生存困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