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修昔底德陷阱(4) ——中南欧纪行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篇
来源:
浙江日报
日期:2018-01-18 19:21:01
点击:11201
属于:一带一路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鲍洪俊 庞承 肖国强
出访波兰捷克希腊期间,有两件事情让本报采访团印象深刻,一件是在波兰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另一件是在雅典卫城参观被炮火毁灭的帕特农神庙。
两件看似无关联的事情,指向的都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令人痛心,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奥斯维辛:不能忘却的记忆
奥斯维辛并没有什么新闻,走进它,是为了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这个位于波兰南部小镇的纳粹集中营遗址,记录着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1940年至1945年,纳粹德国在这里至少监禁了130万人,其中至少110万人死在了这里,约90%是犹太人……
这一天,漫天云层遮蔽了初冬的暖阳,来自北冰洋的寒风,让人感受到飕飕凉意。上午10时许,奥斯维辛集中营入口处,参观的人群排成长长的队伍,记者注意到,他们大部分人都是金发碧眼的年轻人。据介绍,今日欧洲,各国反思二战教训,特别重视中小学教育,一年四季,前来参观的人群中,很多是青少年学生。
走进遗址,这里几乎保持当年纳粹分子残害犹太民族的原貌,70多年前关押犹太人的一排排两层红褐色砖瓦房,成为展示纳粹分子罪恶的铁证。一层、二层,一间间囚室里,是堆积如山的头发、假牙、童鞋、眼镜、皮箱。透过玻璃窗,我们仿佛听到了绝望的哀鸣、凄厉的控诉……参观完囚室外那些经过复原的毒气室和焚尸炉,我们强忍住难受恶心,匆匆“逃离”。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在遥远的东方,中华民族也曾经历了同样刻骨铭心的悲恸。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后,血腥屠杀30万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日军在入侵南京乃至整个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令人发指、为世人所不齿的残暴罪行,和奥斯维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面对纳粹罪行,德国人在战后进行了深刻反省和道歉赎罪。1970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更令世人动容。为了铭记这段历史,德国还曾邀请波兰等二战受纳粹践踏的国家参与中小学历史教材编写,加强对奥斯维辛的记忆和反思。
勃兰特跪下了,但德意志民族站起来了。而在南京大屠杀事件80年后的今天,日本政府不但没有任何真诚的赎罪和道歉,反而试图否定南京大屠杀、否定侵略历史乃至修改教科书“美化”战争,直至今日依然在政治右倾化和军事外向化上越走越远,其行为之卑劣、居心之丑恶值得世人时刻警惕。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之光才能照耀人间。
希腊比港:文明的冲突与互鉴
希腊,欧洲文明的摇篮。站在雅典卫城之巅,看见那座被称为“欧洲文明纪念碑”的帕特农神庙,在历经战争炮火袭击之后仅剩残垣断壁,令人痛惜。而就在神庙的旁边,一棵寓意和平的橄榄树依然郁郁葱葱,顽强挺立,令人感慨。
其实,人类的战争与和平,文明的冲突与互鉴,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远。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做何种抉择——
在雅典卫城上极目远眺,能隐约看见希腊第一大港比雷埃夫斯港。2000多年来,为了争夺这个连接欧亚非的重要港口,波斯人、土耳其人甚至斯巴达人和雅典人等,在这里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的血腥战争。
但2000多年后的今天,同样的港口,同一片海,讲述的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一个东西方两大文明古国和平与友谊、交流与互鉴的生动故事:2016年8月,作为中国希腊合作龙头项目,中国中远集团收购了比雷埃夫斯港口67%的股权。从此,在习近平主席和希腊总理齐普拉斯的高度关注、共同推动下,比雷埃夫斯港重新焕发出生机,成为希腊主要货物进出口中心,“一带一路”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像这样的文明交流和互鉴的故事还有很多。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友谊佳话。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令人扼腕的是,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轨迹,并没有一直沿着友好交流互鉴的轨道演进。和时兴,战时衰,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如今很多地区却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
原因究竟在哪里?根源在于,和中华文明主张“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不同,西方文明的演进更多是一种以强力取胜的文化,解决矛盾的习惯思维是武力优先。真理只在坚船利炮的范围。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一旦遇到国家之间的实力转变,就会陷入零和效应、兴衰嬗变的“修昔底德陷阱”。
历史上,还是在希腊,古雅典与斯巴达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之后,是包括宗教战争在内数不清的各种混战。特别是地理大发现进入西方人所谓的世界史以来,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大英帝国发展进程中的海权扩张、殖民战争,及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血腥战争,无一不是这种武力决定胜负思维的产物。近代以来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日本,也在亚洲开展了殖民地的争夺,对中国进行了野蛮的侵略,至今仍未悔改。
我们此行访问的3个国家,同样也成了这种思维的牺牲品:波兰和捷克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周边大国的挤压欺凌,最终在二战中沦陷;而希腊,同样曾经沦陷于古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的“铁蹄”之下。
二战之后,冷战中的美苏争霸,以及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维护美元和石油霸权,或军事干预或颜色革命,为祸东欧、北非、中东,导致北非中东地区至今冲突动荡不已,教派争斗无休无止,恐怖分子蔓延肆虐,硝烟四起,生灵涂炭,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流离失所。刚刚在埃及发生的继美国“9·11”事件之后死亡人数最多的恐怖袭击,其根源也在于此。
这个世界怎么了?这个世界会好吗?国与国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究竟该有一种怎样的相处之道?让我们先听听来自历史的回响吧——
2400多年前,每天清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都会从今天雅典安齐罗齐彼地铁站附近的家中,漫步走向卫城脚下的古市场,和人们交谈辩论“善”和“德”,西方文明由此滥觞。同一时期,在远隔万里之遥的东方,孔子也在教诲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仁者爱人”。在《中希时报》执行总编杨少波看来,“孔子与苏格拉底,这两位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公元前四世纪几乎同时关注的这些词汇,今天依然是每一个人、每个国家、每种文明绕不开的关键词,且有着现实而又重要的意义。”而重读海明威描写反法西斯战争的著作《丧钟为谁而鸣》中的那段名言,更足以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和启发:“所有人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思考人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世界发展进步把脉定向,并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作了深入阐述。特别是今年,从年初达沃斯论坛年会上提出“世界到底怎么了”的时代之问,到稍后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解析“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的哲学之思,到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阐明应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中国之策,再到党的十九大上强调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
这一切,充分展示了中国对于构建更美好世界的深邃思考,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世界担当,值得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分享和思考——角力冲突,玉石俱焚;共建共享,万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