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刚闭幕,拿下一系列大单:达成270多项具体成果,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相关协议的国家及国际组织总数达68个,标志着“一带一路”进入真实业绩驱动时代。对于“一带一路”背后的机遇与风险,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前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在“一带一路”专业者服务论坛上接受人民日报国策说工作室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背后的巨大商机,促使大批企业“走出去”,但机遇背后的风险不止资金一个方面,文化、社会、心理等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于洪君曾这样评价,“‘一带一路 ’项目扎扎实实,会有更多国家参与,目前取得的成果还是早期或初步结果”。
项目如何更好落地?
吸取教训,多做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显然已经进入业绩驱动时代。如何真正落地?对于这个问题,于洪君显然很有发言权。翻看他的履历:这位“老外交”曾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大使,对中亚国家相当了解。他所工作的国家也是“一带一路”主要沿线国家,多年来他见证着我国企业沿着古丝绸之路一步步“走出去”。
有机遇自然有风险。于洪君认为,金融机构是企业开发“一带一路”项目所需资金的重要融资来源。所以,要分析金融风险就必须考虑企业的资金偿还能力和项目回报率。
是什么影响企业“走出去”?于部长抛出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几年前在波兰的公路项目。当时国内两家大公司联合波兰当地企业,组成财团去竞标公路。由于没有对波兰的市场、技术和行业标准进行充分调研,只打价格战,凭极低价夺标。不合理的报价自然无法承担建造公路的支出,最终企业狼狈撤出项目。
第二个例子,则关乎文化冲突。近期有个中东的高铁项目,企业开工前都不知道工地非穆斯林工人不准进入,项目就因为工人进不去,导致损失惨重。
“走出去的企业风险不只是资金一个方面。要吸取教训,研究所去国家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税收政策、环保政策、还有外汇管制制度、劳务签证制度。当然还有文化、社会、心理的问题”,于洪君总结说。
如何降低风险?
多交朋友,风险共担
于洪君认为,“走出去”的企业要广交朋友,积极和中资金融机构、所在国家的金融机构、以及像亚行、欧洲开发银行、伊斯兰银行这样的第三方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共同分散金融风险。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打通资金血脉,金融机构自然是是重要一环。我国的金融机构进入中亚地区,为当地政府和“走过去”的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也是大势所趋。
银行业为例,截至2016年末,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62家一级机构,其中包括18家子行、35家分行、9家代表处。在中资机构“走出去”的同时,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机构也在不断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16年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20个国家的54家商业银行在华设立了6家子行、1家财务公司、20家分行以及40家代表处。
对这张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于洪君的评价是,“它帮助了资金不足的国企和私企,鼓励他们通过这个机制寻求资金支持。”
完
作者:沈小根 张姝欣
运营:赵家煦 孟晨
栏目主编:沈小根
原创版权归属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国策说”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mengchen@pdmi.cn
微信公众号:guoceshuo
新浪微博:@国策说工作室
一点资讯:国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