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战区陆军机关针对财务制度落实标准不一问题主动出击――
精准报销力避“各唱各调”
本报记者 刘建伟 康子湛 通讯员 张洪平
写在前面
随着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全面展开,许多部队不可避免将面临调整搬迁、合并重组。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后,有些法规制度存在缝隙,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牛栏关猫”关不住,给钻空子、打擦边球提供了可乘之机。有的不靠法治靠人情,有的原则要求多、刚性制度少……凡此种种,都需要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践中修改完善,使法规制度更加具体、更为细化、更有刚性、更便于操作执行。
1
“明明把钱花在了公务上,怎么就报销不了?”北部战区陆军成立之初,以往看似简单的票据报销,竟成了让机关人员头疼的事。
一次,某部王参谋带车下部队检查,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地方加油站加了500元钱的汽油。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当他拿着发票去报销时,却被告知:由于没有使用公务卡结算,这些钱无法报销。
“过去,老部队一直都是凭票报销,为什么一转隶就不行了?”对于王参谋的“想不明白”,不少人表示“深有同感”。
“这么下去,干得越多,垫得越多。”在前期工作中垫付了不少经费,却得知因票据不合规而无法报销时,某处王干事忍不住对着高助理埋怨了起来。而高助理也感觉挺委屈:从严审核票据,按照规定堵住可能发生的财经漏洞,这难道有错吗?
“通信费为啥不能直接按限额标准发钱”“这张票据还得找谁签”……类似问题,高助理每天要回答不下十几遍,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财务处调研后得知,各单位制度落实不一致是根本原因。北部战区陆军由两个大单位组成,过去都有各自的传统经验和习惯做法,在财经制度的执行和把握上有很多不统一的地方。部队组建之初,新旧体制交接、各种新旧观念碰撞,特殊时期难免出现特殊状况。
2
“这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单位主观因素造成的,而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部队重组后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他们调研发现,从四面八方重组在一起的部队,以前隶属于不同部门和单位,尽管这些部队执行的都是军队统一的财经制度法规,但在具体把握上还有很多不统一的地方。找准问题后,他们将如何在改革期间依法接通“经济管线”作为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首要课题展开攻关。
在经费报销制度上,到底有哪些不统一的地方?究竟该以哪个单位的规定为标准?为解决好这些问题,财务处认真梳理法规制度,深入部队调查发现,所属各部队在财经制度具体执行上,不一致的地方竟多达10余处。比如在经费开支审批权限上,有的单位是分管领导“一支笔”签审,有的单位是双主官联签;在公务卡强制结算和现金管控上,有的单位落实严格,有的单位开口较宽;就连慰问、补助、补贴等标准,各单位也不尽相同……
“越是改革调整,越呼唤法治先行。” 面对林林总总的标准和制度,财务处处长潘顺瑞深刻体会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过程中,部分旧规章制度不再适应新体制,就必然导致类似的问题发生;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不能盲目等靠抱怨,必须主动出击积极作为。
“面对新体制新问题,从过去的经验做法中找不到答案,就只有出台新的与工作实际相符合的法规制度,才能拧紧经费投向投量的‘总阀门’。”认识到位后,战区陆军党委机关达成共识。
3
为解决战区陆军报销标准不统一、秩序不规范等问题,他们研究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细化法规制度,划红线明规矩。先后调研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对预算审批、结算报销、银行账户和资产管理流程等方方面面作出明确规范。对于以往存在分歧的事项,专门立起具体标准,如细化标明需要公务卡强制结算的项目、公务采购范围及标准等。官兵们都说:如今,结算报销前,对照一下这些规定,哪些钱可以报、哪些钱不能报,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规范结算流程,防止推诿扯皮。以往,总有机关干部拿着领导已经签过字的票据前来报销。针对这一情况,他们专门出台“两先两后”规定,划分了党委、分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经费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涉及经费事项由财务部门先签审,党委后审批;经费开支由财务部门先审核,部处领导后签批。
创新财经制度,提高保障效益。针对战区陆军机关“小马拉大车”工作特点,他们还创新出台“两权分离”制度,即财经决策权在党委、执行权在机关,经费预算审批权在党委、预算执行权在处室。通过严抓预算审核,将监管关口前移,大大提高了经费保障效益和工作效率。
以往,年底是财务部门最忙的时节,而记者在采访中却没见到“内勤上下跑,票据满天飞”的景象,排在领导办公室门口、等着签票据的长队也不复存在了。
“通过建章立制,不仅理顺了报销流程,也从源头上减少了违规违纪现象。”潘处长介绍说,年终岁尾,在对战区陆军4个集团军及直属单位年度综合预算评审中,他们根据相关规定调减不合理、非急需开支项目25项,把每一分钱都花到了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