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霓峡谷位于太行山南端东侧,整个峡谷西高东低,从东寺头、虹梯关、羊老岩三个支峡顺绝壁下太行山之底,峡谷的南山与林州市的石板岩风景区、林虑山风景区紧紧相连,北与太行水乡浊漳河相通。
交通:
1、山西方向:汝州上高速,沿二广高速到长治下高速(说一下山西河南交界处因有几十个山洞组成的山洞群,很壮观,但高速收费较高),走潞城、平顺方向,可以从潞城到平顺,也可以直接到平顺,路都不是太好走,这次因为直达平顺的路段堵车,我们从潞城走的S325公路,离平顺还有2、3公里时有岔路(张河公路)左拐(从平顺方向走应该右拐),这里的村名是张井村,过大桥再走向东12公里即到虹梯关乡,这一段部分是土路,没有铺沥青或水泥。不好走,从虹梯关到虹霓村的公路基本是盘山土路,20座车以下的车能拐进去,20座以上的车不好进,本次28座车,要不是司机手高,就进不去了。虹梯关村东约3里路北有条不大的岔路(路南有臭水j村的班车站牌),。再行数里见一村即臭水j,乡间土路上到达臭水j村的背后,然后弃车可以走上古商道。就是虹梯关的古商道。本次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开车直接到达虹霓村。没有体验古道的艰险。从汝州到虹霓村用时7个半小时。
2、河南方向:从登封上郑少高速---郑州西南绕城----京港澳高速---到安阳转安林高速S301―林州,然后走到任村镇的公路,经姚村、任村镇,过任村镇不远有一三叉路口左转,沿公路到一村庄名大概是叫杨耳庄村,又有一三叉路口,记住不能走石板岩方向就行。下面的公路一直是盘山路,去的话,下山的多(我们这次是返程,上的多),经杨耳庄―杓铺村―石贯村---马家岩,进入山西地界,水泥路变成土路,并且大车无法会车,又经龙柏庵--苤兰岩-槐树坪-到虹霓村。总用时近7个小时。
交通特点:山西方向高速贵,但路程近,后期路段路况差,土路长;河南方向路程远,耗油多。
虹霓峡谷特点:
1、该峡谷属半开发景区,也就是开发一半就停工了。主要范围分布在槐树坪、虹霓村、碑滩村、梯根村、梯后村、臭水j村五个自然村。
2、看点一:虹霓大峡谷和太行第一大瀑布虹霓村瀑布,起点为虹霓村,,在虹霓村东头,从西向东看,一马平川,但从东向西看,就是崖上人家加百米大瀑布.下到谷底,可以看到一大瀑布,落差100多米,因上面修高速,水小了,但是还很壮观。终点是槐树坪,用时2个小时不到应该可以了.
3、看点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惠大师塔,该塔位于虹梯关乡虹霓村中,此处原有寺院,名“海会寺”。明惠大师塔是晚唐高僧明惠禅师的墓塔。明惠禅师死后皇帝赐封“大师”,塔随封号而名之。因塔内金刚罗汉雕像被盗,现在塔周围有围墙,游客进不去.
4、看点三:梯后大峡谷起点。梯后村向西2公里有一峡谷,沿峡谷向上1公里,有一小瀑布,沿人造台阶向上可以看到一大片较平的地段,有一废弃的红房子(本次就在该处扎营的),这里就是梯后峡谷的起点,在这里峡谷分为两个景点,我把他叫梯后峡谷和梯后古道(我个人考虑这里应该是虹梯关古商道的一部分),这两个景点应该不相通联(有村民说可以相通,也有村民说不通)。
5、看点四;梯后峡谷,从起点向上走,可以看到一石槽状的水潭,向里走是典型的太行峡谷风骨,经40分钟路程,峡谷越来越窄了,最窄处必须下到溪水中趟河而过。因为溪水太凉(10月底水温约5度左右)、太深(有一处约80CM),我们没有过去,也不知道峡谷深处的奥秘!(大家夏天少雨季节去应该可以赤脚通过。多雨季节基于安全考虑,不建议去。)
6、看点五:梯后古道,中间有“之”字型的铁天梯,较刺激。在半山腰有一座小庙,民国期间重修,碑上内容没有细看,用时2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山顶的盘山公路,这里有一个3、4户人家的小村,村名问了老乡,现在忘记了,可惜!
7、看点六:峡谷内的引水渠,从梯后南峡谷内有一水坝,水坝边有引水渠沿峡谷绝壁向下走,经过4个隧道,可以到达峡谷起点的红房子处。四个隧道分别叫跃进洞、光明洞。其中第一个洞最长,大约600米。这次没有拿头灯,摸黑走,一个人走有点怵。
8、看点七:虹梯关铭,这是一个大石碑(明朝嘉靖年间),位于碑滩村,也是我见过的最大的石碑,村名好像也是因为这个石碑在小河滩边上而得名的吧。
9、看点八:壁挂公路,从虹梯关乡到梯后村之间有一段。这次因为无法会车,没有在该处停留,但是与郭亮的公路大同小异。
10、看点九:虹梯关,中国十大古关之一。应该在梯后村北,碑滩村西,这次因为时间紧,没有看到,遗憾!
11、看点十:虹梯古商道。位于山西平顺联通河南林县的悬崖峭壁上,自古为晋东南与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虹梯通汉自古为上党八景之一然而,自上世记70年代开通挂壁公路以来,古道已换去了存在的意义,至今30年来除个别驴友外已无人走,今天的古道好多地方已被荒草所覆盖,然而这更吸引了各地的驴友前往探密。完全版的穿越从臭水j村开始。顺沟穿村上行,出村右拐小路上山,脚下的田间小路就是从前的古道,一路上行20多分钟可上到山脊,过一个人工挖低的垭口,路分成两条,一条略上行过另一垭口,一条略下降后平切,走下边的路,饶一个大弯,走过一竖着几根电杆处(此处不翻梁,继续顺山脊走),再过一个垭口开始下降,一路下行再见到大路时就到了小梯沟的上边,此外可看到左前边有一块很大的平梯田,大路对面寻小路继续下行,穿过梯田就是小梯沟。也可以从臭水j继续坐车饶行前近20里,至右前方看到一山脊顶端有10来亩大的平整田地(与路平,很显眼的一大块平地)时,就是前边说过的从臭水j过来的古道与大道汇合处,右侧有下行的小路,这儿是缩水版穿越起点。走小路穿过梯田下沟底就是小梯沟。小梯沟尽头可见一很小的小庙,庙前碑记表明,此庙旧有,道光年间又重修过。从山神庙往下,山路缘崖边向前,虽然很险,但已颇平缓。沿路石屋处处,大部屋顶坍塌,而墙、券犹存。老乡介绍,三四十年前这些地方都有人居住,他们向过往客商出售“黄疙瘩”(一种用玉米面蒸成的干粮,耐饥且不易变干),相当于现在的路边店。此外,路上还有遗存的石槽、石碾盘等物。崖下的石路足有四、五尺宽、很平的石头路面,路面上凿有防滑的条纹。“三里桥、五里庙、二十里大街道”,古道由此就是民谣中说的“大街道”了,由此往后一路没有岔道,路况也比小梯沟以上那部分完好的多,基本是一路平切,放心走就是了,只有几处被水冲毁处通过时需小心一些。“大街道”一直在崖边饶来饶去这段较平整的山路中段,有一组三通大石碑,碑上记载着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各地捐资拓宽商道的盛况。从两侧的两通碑上可以看出,捐资者的地域分布非常广:从今天山西省的平顺、长治、壶关,到今天河南省的林州、水冶、安阳,可见当日这条商路的受益者范围之大、使用人数之多。
这块乾隆年间的碑上刻有:“自古上党居天下脊,如黑云之在半天,而虹梯之关又如虹霓之在半天,更居上党之脊。嘉庆年间夏言平陈寇于玉峡关,并建……关在万山之巅,鸟道羊肠,绵亘十数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险莫甚蔫。往来商旅,无不侧然心动”等字,生动的描写了古关的由来及不凡气势这样的平路走十余里,就到了著名的虹梯关。虹梯关位于从缘崖山路往陡直的山底走的转折处。一出关门再向前,就是人工砌成的层层石梯,此谓“虹梯”――不连关跟前的“搭梯”,共有54段梯直下数百米才能到达山底,从而东向河南。如果凭关据守,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古商道上本来没有关口,虹梯关是明政府于嘉靖八年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农民对政府-的-。
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个百事不问、对国事心灰意冷的人。他在位16年,中央和地方-极端-。趵瞻傩眨损公自肥,民怨鼎沸。正德十年(1515年),曾做过潞城县衙小吏的平顺县石埠头村人陈卿,和其父陈琦(虹梯关摩崖赢刻石上作“骑”)、叔父陈曩、陈良、陈铎,弟陈来,村人王廷禄等,联合附近的袁广、秦虎龙、秦彪以及河南的王仲兴、王仲杞等,在青羊里申河寨白果山(平顺县东北)依山筑寨,抗差拒赋,招罗人马,准备起义。次年正月,陈卿谋反事泄,
王廷禄被捕。陈卿等人更加紧准备,多方联络,时晋、冀、豫各地农民军纷纷来附,遂于嘉靖元年(1522年)揭竿起事。
嘉靖三年,潞州府派黎城县知事杨良臣上山,对义军进行了招安。义军首领陈琦受骗被俘,陈卿被判死罪。但同年九月在押解过程中陈卿逃脱。回到青羊山后,陈卿成为义军首领。这时农民军队伍空前壮大,达到二万人。陈卿率义军接连攻克了今长治、晋城、左权、沁县等州县,兵锋直指中州。明嘉靖七年,朝廷命令晋、冀、豫三省会剿;十月初五,三省官军5万人向义军进攻,义军因正面出击,寡不敌众,终致失败。扑灭义军后,朝廷派夏言来当地善后。夏言奏准皇帝,在晋东南一带加强统治。升潞安州为府,设长治县。嘉靖八年(1529年),新置平顺县,在行政上加强管理。军事方面,夏言设虹梯关、玉峡关二关,在玉斗崖、白云谷、虹梯关、潘溪峰设四巡检司,驻兵防守。
从现在仍树立在碑滩村的夏言手书的那一通特大号碑来看,夏言当时是很有些成就感的。增州设县,到处改名字,可想见意气之盛。“虹梯”二字也是夏言改的,原来叫“洪梯”。夏言这一改,故然文意雅驯,意境优美,但也仅此而已――百年而后,明王朝仍然灭亡在了“贼寇”的手里。
陈卿起事地点为白果山,我们询访村民,村民们说没有听说陈卿在虹梯驻扎,而据夏言撰写的虹梯关铭中“比岁青羊之寇,凭负以拒汴师者此也”的话来看,义军是曾经来过虹梯关,而且还据险打过硬仗。
最后,交代一下与虹梯关有关的两个主要人物下落:陈卿兵败落入敌手,同年解往北京遇害。夏言后来官至宰执,在著名的“河套之议”中站在曾铣一边,力主收复河套,被严嵩所谮,后被害。夏言设的虹梯关一直有兵丁把守。据民国《平顺县志》载,到清末兵卫扰存,民国二十年(1930年)后还驻警防守。
我们今到虹梯,距陈卿就义、夏言设关已经近480年,而于荒草巨石、险关峻谷中似乎还能感受到一种英雄气概。虹梯关一带的百姓对这个地方有一说法:百年不出真天子,一出一个草头王――这应该是对热血先人的一种民间记忆吧。
自当地的很像是“梁山好汉”一样的草莽英雄后,虹梯关后来还迎接过这样一些人:1926年河南韩欲明的天门会队伍,抗战时的太行四军分区、八路军新一旅、八路军115师344旅、八路军129师独立游击支队等。侵华的日军曾从河南的任村至此察看地形,大都望而却步。有少数意欲攀登者,被当地民兵用滚石一砸,就抱头鼠窜了。号称山西八大名关之一的虹梯关即没有巍峨的城墙,也没有关城,连个关门也没有,仅有一个象征性的门洞。虹梯关位于从缘崖山路往陡直的山底走的转折处。一出关门再向前,就是人工砌成的层层石梯,此谓“虹梯”――不连关跟前的“搭梯”,共有54段梯直下数百米才能到达山底,从而东向河南。如果凭关据守,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虹梯关位于从缘崖山路往陡直的山底走的转折处。一出关门再向前,就是人工砌成的层层石梯,此谓“虹梯”――不连关跟前的“搭梯”,共有54段梯直下数百米才能到达山底,从而东向河南。回眸古关剑锋刺破天。这里的“虹梯接汉”为上党八景之一。当地流传着后汉刘秀出入于此的传说。古关关前山脚下,依次排开三个相邻的村庄,都因虹梯关而得名,东边的名曰:
碑滩,有名的虹梯关铭大石碑矗立村头河滩。虹梯关铭大石碑矗立村头河滩,见证历史,把问群山。中间的村庄名曰:梯根,虹梯关古道的东起点。西边的村庄名曰:梯后,有赞美称之为“太行山的脚后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