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杜绝科研腐败:要避免科研制度行政化】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被提上日程,国家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力度。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每年以超过18%的速度递增,2012年突破了万亿元大关,达到1万余亿元,占GDP的1.98%,2013年的投入更是占到了GDP的2.05%,成为世界上对科研投入总量居第三位的国家。
科研的高投入带来了成果的高产出,我国每年的专利项目有7万多项,省部级以上的有3万多项;但同时科研腐败也愈演愈烈:把科研经费当成工资福利的有之,把科研经费当成交通费、旅游费的有之,把科研经费当成修建楼堂馆所经费的有之,把科研经费拿来购买高档汽车甚至当零花钱的有之。
出现科研经费腐败,首先是科研制度过于行政化造成的。我国的科研制度往往是以课题项目制的形式在运行,课题项目的申报往往是由单位领导、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担任组长,课题组长对课题的人、财、物具有高度的支配权,而这过于集中的权力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其次是监管不到位。对课题项目组的监管往往是由一些不懂业务的行政人员在实施监管,这种监管由于缺少专业性,不能发现项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项目运行中到底哪些钱是该花的、哪些钱是不该花的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项目组对经费支配的随意性。同时由于对与之相关的部门、行业监管不严,课题组虚开发票并不是什么难事,这就为科研腐败提供了可能。
第三是科研制度管理缺乏弹性。一个课题项目的申请,往往是在没有作好充分前期准备的情况下为申请而申请的,在这种情况下,经费填报往往是根据管理部门确定的大致额度来闭门造车。并且按现在的管理规定,当年的科研经费额度不能结转,用不了就要收回,再加上科研人员的人力劳动在编制经费预算中没有办法体现,这都导致科研人员为了花钱而去造假,而不是为了科研需要而去花钱。
第四是科研经费的设置不合理。项目经费过于集中在某些大项目,而这些大项目一般都是由单位领导、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等牵头才能申请成功,而那些科研能力、足创新意识强的年轻学者却因缺乏影响力而申请不到足够的经费。这就导致有些项目因经费过剩而滋生腐败,而另一些项目则因经费匮缺而无法运行。
如何遏制科研腐败,这是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应尊重科研人员,让他们的劳动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比如探讨科研经费中个人劳务费的支出比例,比如借鉴国外经验,对他们研究出的优秀科研成果给以大额奖励等,让他们从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中体验到学术尊严。这样他们在做科研时才能专心,在用经费时才能有公心,而不是挖空心思去搞一些乱七八糟的票据来套现。还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科研体制,在项目申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上都公开、透明。行政管理要真正起到服务的作用,需要花费的科研经费国家会提供充足的保障,不该花费的钱一分钱也不能浪费;真正做到根据研究进度去花钱,而非根据年度的额度来强制花钱和收回。并且,还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审计把关,加大对学术腐败的惩治力度。只有把学术权力关进学术制度的笼子,让它在阳光下运行,才能真正遏制住学术腐败,也才能真正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情报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