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传言
8月1日举行的科学道德建设通报会,公布了6起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监督委员会查实的学术不端案例,其中包括冒名顶替、数据造假、剽窃申请书、雇佣“枪手”撰写申请书等严重违纪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忧虑地表示:“目前来看,防止学术不端的‘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如果这时不主动出击来维护科研诚信,未来科研诚信缺失的情况也许会愈演愈烈。”(8月2日《光明日报》)
学术不端的行为不仅出现于国家科研项目的申报中,还广泛存在于高校科研申报以及学术气氛的塑造中。无论是冒名顶替,还是提供虚假信息,都是学术不端的行为。而要杜绝学术不端,需要从源头上抓起,从整治学术不端的制度入手,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科研申请和评审机制。所以,整治学术不端行为不是一蹴而就,而需要一场持久战。因为学术不端的行为已经深深浸透到学术机制的脊髓中,不得不进行系统化梳理,才能根除掉。
整治学术不端首先需要建立透明的机制。任何潜规则都滋生在不透明的机制内,学术不端同样如此,正是因为学术科研的申请过程以及结题过程等都没有形成一个完全透明的机制,所以才导致有的部门浑水摸鱼,以各种手段来骗取国家自然科学的基金,从中渔利。更有的人不仅将别人的论文据为己有,还堂而皇之将其呈上作为自己的论文。这样的情形都是因为没有一个透明的机制而直接导致的。可以说,一个透明的学术流通机制的构建乃是杜绝学术不端的首要措施。阳光往往是最好的防腐剂,如果能够将学术的各种行为放置在太阳底下进行晾晒,各种潜规则,各种暗箱操作就自然而然逃之夭夭。
整治学术不端需要持之以恒的监督系统。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仅仅有一个透明的机制还远远不够。一个透明的机制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将学术环节打通的过程,而除此之外,一个持之以恒的监督系统至关重要。这个监督系统内不仅需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监督,还应该包含各个高校、科研机构的横向监督,更应该包括一个公众可以参与的监督系统。这样,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监督,才能保证各种学术行为的透明化。这个监督系统需要的不是短暂运行,而是要持之以恒,将监督长期进行下去。
整治学术不端还需要学术界内外的共同努力。整治学术不端不仅仅是学术系统内部的一个封闭的环节,而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环节,不仅要包括学术界内部的整治,更需要包括学术界外部的整治。学术不端的环境不仅仅是学术界本身造成的,还有着多方面的外在因素,要根除掉这样的行为,自然就需要学术界内部和外部的通力结合。要将学术不端的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下,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就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剿灭掉,整治学术不端才能打好这场漂亮的持久战。(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