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大体表现为“问题→不满→表达→改进”四个环节前后相继的周期,然后由改进再到新的“问题→不满→表达→改进”,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谈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机制
社会发展意即社会向好的方面演进,是作为主体之人能动改造作为客体之社会的实践过程。从主客体统一之历史过程的角度看,社会发展大体表现为“问题→不满→表达→改进”四个环节前后相继的周期,然后由改进再到新的“问题→不满→表达→改进”,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机制。
所谓“问题”——指出一个社会存在问题,并不等于对该社会的完全否定
在社会领域中,问题是社会现状与一定的主体需要不适应而产生的有待解决的社会矛盾。人们之所以要能动地改造世界包括社会,其根源就在于人们的各种需要与世界不能满足他们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作为高级动物之人的需要,以动物性生理需要为基础,同时又生长出社会性需要,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且永远不会停止在某一水平上,因而它同世界之间也永远存在着矛盾。这个矛盾是人类一切矛盾的本源,也是分析社会发展机制的基石。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譬如,社会自身结构体系的矛盾、失衡,社会供给与一定主体需求的错位,社会实际状况与一定主体意识的不平衡等等。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层次、领域、时段之分,它们又都有局部性问题与全局性问题或枝节问题与根本问题之别。
指出一个社会中存在问题,并不等于对该社会的完全否定。倘若所指问题是局部的,那就等于肯定了该社会主要方面是合理的、健康的。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总要提出一定的目标、任务,这是自觉实践不可缺少的要素。而目标、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问题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它们本身就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所谓“不满”——在通常情况下,不满是推动社会改变现状的一种主要动力
不满是一定主体对某种社会状况的否定性评价,是问题在一定主体意识中的映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它来源于客观问题,但又有鲜明的主观自觉因素。从强度上看,它大体可分为不满足、不够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深恶痛绝五个等级。从不满的主体上分,有少数人与多数人、下层与上层、这一阶层或群体与那一阶层或群体等区别。从指向的领域分,有对整个社会不满与只对其中某一方面不满之别。从不满的内容层次上分,有低级不满(对与个人低级需要相连的生存条件的不满)、中级不满(对与个人关系密切的发展条件的不满)、高级不满(对更广大范围的国家事务、社会道德状况等的不满)等。
不满有合理与不合理的根本性质之分,这是一个重要区别,但如何划分合理与不合理却并非易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从原则上说,能否增进人民利益即公众利益(包括合理的个人利益)是核心尺度,它标志着其方向是否正确,此为价值性标准;而是否具备实现条件则是基础尺度,它标志着其可行性高低,此为科学性标准。它们是核心与基础、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这就是说,反映人民利益、反对不良现象的不满,是合理的,在此基础上,可行性条件愈充分的不满,其合理性愈高;而损害人民利益的、要求过高又不具可行性的不满,则是不合理的。对人民和社会来说,合理的不满是积极的因素和好事;只有那些不合理的不满才是消极因素和坏事。后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罔顾公众及他人利益而只谋个人及小团体之私,片面的、极端的、过激的要求,缘于孤陋寡闻、主观臆想之“问题”的怨愤等等。毋庸多言,这类区分都具有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