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正在成为当代中国最活跃的舆论场,时下所有的重大事件,都会在微博上传播、议论。这些天,媒体记者陈宝成因抗拆迁而被拘留,就引发微博舆论对立:有赞同地方政府的,也有抗议警方做法的,还有一些法律界人士在网络上为陈背书。在真相没有浮出水面之前,微博舆论呈现混沌状态并不奇怪。
在一个事件尘埃飞扬时,因为事实不足,公众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上想象,虚构一幅“事件图景”,进而依据这个“图景”发表各自的看法。这并不奇怪,更何况,人是感情动物,感情这东西一旦成型,人们对某个具体的人或事会形成刻板印象,背离这种印象、矫正自己的立场去发表看法,难度势必很大。
因此,每天的微博热点事件所形成的舆论,不乏刀光剑影的对垒和笔战,因为每个人都在无形中极力捍卫自己的观点,而捍卫自己的观点则可能只是维系自己既有的情感。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这般固执不难理解,但对媒体从业者和专家学者而言,职业理性要求他们更该具备相应的舆论素养。对于越是有争议的事件,表态的时候越应以事实为准绳。在事实(真相)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不能把假想的事实当作客观事实;在事实(真相)与公众见面的时候,应该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尊重事实,才是尊重舆论,最终也是尊重自己。
时下的微博舆论,有的专家学者发表看法还没有摆脱情感束缚,还在依赖个人的感情,以此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其中,就包括律师、法学学者和媒体人士。有的人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性印象。譬如,用类似相学的方法,给热点事件“相面”,导致结论早产。
没人否认,微博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微博舆论场对一起热点事件的议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事件的走向。但如果其中,既不乏助推问题圆满解决的案例,也有“缘情而骂”、“缘情而猜”的案例,微博的舆论生态就会存在隐忧。
社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社会舆论为公平争议呐喊;在公平正义稀缺的时候,舆论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如何规避舆论天然的盲目性,让微博舆论不成为牺牲事实的利器,而是匡扶社会公平正义的武器,需要意见领袖具备足够的知识、运用足够的理性进行判断,需要对事实的科学推断和尊重,而不是因情废事,仅凭一厢情愿替任何一方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