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近日,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做客“金沙讲坛”,讲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她透露,为了申遗全国各个地方每年总共要花大约3亿元,各个地方应该冷静看待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为了发展旅游而盲目申报。
近些年,“申遗”在中国大地蔚然成风,一些地方为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甚至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惜花费重金,这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而申请成功之后,或上报文化建设政绩,或大搞旅游开发,都背离了当初申报时“加强保护”的承诺。
对于“申遗”中存在的种种歪风,包括《光明日报》在内的许多媒体也都提出批评。与媒体和文化界名人的批评相比,陈平女士的批评性建议因其联合国官员的特殊身份,而具有了另外一个值得解读的内容——为了发展旅游而申报“世遗”,不仅浪费地方财力,恐怕还会对“申遗”规则产生不良影响。
有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达到45处,超过西班牙成为拥有世界遗产地数量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拥有48处世界遗产的意大利。对于一个1985年才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行列的国家来说,短时间内拥有如此之多的世界遗产,不仅源于悠久的历史,恐怕也离不开“申遗”过程中“举国体制”的力量。
2010年,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将中国湖南~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族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但就在申遗项目启动之时,甘肃省张掖市却决定退出“中国丹霞”申遗行列。有分析称,张掖退出的原因是受制于财力不足。据媒体披露,湖南莨山得到3.3亿元的拨款支持承诺,广东丹霞山上报资金支持1.4亿元,如此巨大的投入对经济不发达的张掖而言或是个现实难题。
申报世界遗产需要进行如此之多的投入,吓退的不仅是中国西部小城张掖,恐怕还有更多经济落后国家,甚至政府花钱受制约更多的发达国家。就像在奥运会上拿金牌最多的国家,可以影响竞技比赛的游戏规则,一些地方政府把“申遗”当成夺金牌竞赛,最终破坏的恐怕还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游戏规则。
不知为何,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特别善于破坏规则。比如,今年初,湖南新邵县被评定为贫困县后,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打出了“热烈祝贺我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庆祝标语;而山西大同县在当了16年“小康县”后,经多方努力和奔走后,今年终于被评为贫困县,领导干部个个喜笑颜开。
申报世界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本质上是为了表明这些东西尽管很美好,但由于缺乏保护需要更多的关注。但是,由于背后隐藏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管价值导向如何,一些地方都是先争来再说,开发利用才是最要紧的,至于背后的文化逻辑、价值导向,也就根本不那么重要了。
也因此,花费数亿去“申遗”,其实就是去争当文化的“贫困县”,表面上是以文化为主导,背地里却是打着经济算盘。这样的“申遗”值得警惕,这样发展文化的观念必然会让文化保护南辕北辙。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