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传言
日前,据媒体消息,国家图书馆将修复珍贵古籍“天禄琳琅”,并全程记录修复过程。这一消息引起了公众对我国存世古籍现状的广泛关注。要完成全部修复工作仍需数百年,且前提是古籍不再继续遭到破坏。(8月31日 中新网)
古籍由于其不可再生性,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但是,对于古籍的保护和修缮都是一个话题,一方面这样的资金,尤其是专项资金匮乏,影响到古籍的保护和修缮;另一方面,对于古籍修复的人才匮乏更是一个瓶颈,因为这往往是一个被视作是工匠们做的事情,高学历的人往往是望之兴叹的局面;不过,对于古籍保护来说,完全可以借助现代技术的进步,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传承。当然,这还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于古籍本身已经是完整的情况下,否则,古籍传承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由此可见,唯有三管齐下,才能真正打通古籍保护的“任督二脉”,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
首先,需要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支持古籍保护工作。从目前的情况看,古籍的保护有国家的保护中心以及高效等部门组成。但是,无论是国家的古籍保护中心还是高校都是因为资金的匮乏导致保护不力,没有硬件和软件的支撑,让古籍保护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所以说,没有资金的支撑就没有古籍保护的明天,唯有进行彻底的资金投入,才能进一步增加其积极性,从硬件的提供和软件的支撑上对于古籍保护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解决其资金匮乏的瓶颈和难题,最终实现古籍保护的任务。
其次,古籍修复专业人员的匮乏必须寻找突破。由于最终的保护还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但据国家图书馆统计,目前全国各公藏单位拥有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多万册。一个较为熟练的专业古籍修复师最多一年修100册。目前全国有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除国家图书馆有20个人从事古籍修复外,其余中心大多只有8个人专门做修复工作。由此可见,人才的匮乏已经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寻求突破的方法,必须从高校入手,增加相关的专业和实践设置;同时,必须增加对专业古籍修复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让其安心进行古籍的保护,杜绝后顾之忧。
最后,古籍保护必须借助于现代技术的手段,那就是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承。一般来说,古籍保护一般分为原本保护和再生保护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对古籍原本进行妥善保存和修复;后者是对古籍进行影印或整理,对古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转移保存和再揭示,通过开展出版、缩微和数字化等工作,使古籍化身千百,永久传承。所以说,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也为古籍保护带来新的希望,但希望总是希望,也必须建立在前两个完成的基础之上。即必须在有固定的资金投入和专业的技术人员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数字化的传递,数字化只是手段而不是结果,必须借助于实物来完成与传递。(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