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的一段经济形势报告视频,像大学“公开课”一样,广为流行且备受好评。如何让民众更全面准确地理解执政思路,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近日,CNTV网站在“中国公开课”频道以“李克强总理的经济公开课”为名,发出一段长达70分钟20秒的课程视频。其内容是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经济形势报告,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李克强对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和走势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国内外很多学者高水准的“网上公开课”,成为网民追捧和学习的资源。李克强总理的一席讲话,能像学者的“公开课”一样,全程公开,确实很让人意外。从这几天舆论的反应看,无论专业学者还是普通网民,都给予普遍好评,或赞“逻辑严密,思维清晰”,或言“通俗好懂”“接地气儿”。可以说,这是一堂很成功的“公开课”。
如何让政府的所思所想,为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公开课”是一种很有益的探索。“总理公开课”的成功,除了其内容可圈可点之外,这种新颖的形式功不可没。如此长时段、无剪辑地呈现领导人讲话的全貌,此前确实不多见。对于习惯了通过媒体收看、收听领导人讲话“精髓”的民众来说,这次的试听体验,是新鲜的。因其完整,有助于民众理解讲话的主旨,因其原汁原味,有助于拉近民众的心理距离。
看完这堂“公开课”,很多人或许会对政府的一些决策增进理解。比如,在如何对待GDP的问题上,向来观点不一、争议很多。对此李克强说,“我们为什么十分关注GDP?其实更关注的是就业。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稳增长,稳增长说到底是保就业。”这种贴近普通人的视角、浅近直白的语言,相信会让更多人对GDP有更全面的认识。
所以,抛开内容不谈,“公开课”这样的形式,就值得所有的官员学习。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的海量空间,足以容纳所有的资讯。各级官员的重要讲话,完全可以这样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公众。这在技术上已不存在任何困难,考验的只是官员们,是否有这样的自信和认识。一些官员脱了文稿不会“讲话”,冗长枯燥的语言,掩盖的往往也是僵化教条的思维。能否深入浅出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很大程度是检验一个官员能力的重要指标。
转变官场文风会风,隔段时间就会重申一次,可见其重要,也可见其艰难。转变之难,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于没有外界监督。如果所有官员的重要讲话,都能以“公开课”的形式呈现出来,谁讲得好、谁讲得差,民众一目了然,就会形成一种监督力量,改变也就会潜移默化地发生。
当然,“公开课”值得学习的,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还是“受众本位”的内涵。深入浅出的表述,是为了平等有效的沟通。个人喜好、风格不同,未必每个官员都喜欢“讲课”,但要让自己的想法、官方的决策,为下属和民众所理解,这种自信而坦诚的沟通态度,则是必须要有的。
□喻辛(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