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假日办公布了未来节假日民意调查结果,原定的第三方案得到超过半数网民的支持,引起各方议论。有的人认为,200万网民的意见不足以代表大多数未表态人群的意见,也有的人认为原定的三个方案代表性不够。总之,这次民调再次说明“中国问题”的复杂性,政府依靠民意调查决定一项涉及全国公众利益的举措值得鼓掌,是听取民意决策的有力尝试,未来更应在节假日安排上更多关注民众的期待。
中国的节假日之争主要是两方面的议题:一是放多长,二是如何放。应该说,这次休假安排由过去的单独由官方宣布,转变成征询意见再决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人们对挪假的抱怨。“挪借”周末来延长节假日的最大弊病在于它延长了节前或节后工作时间,令多数人感到压力重重。让人们陡然工作7天,去换取假日的延长,在许多人今天看来已经属于赔本的交易:假日旅游相当辛苦,节后工作日延长,实在是累上加累,得不偿失。更何况,假日日期是历法所定,不应轻易挪借。否则就有“名不正”,“节不顺”之嫌。例如,清明、端午之日如果提前或错后一天度过,实在不伦不类,有失对这些传统节日的尊敬和敬畏,也失去了原来节日的文化韵味和魅力。
挪假引发的“制度变革”,也可以看做是一项改革红利,反映出中国的休假体制在改革开放后已经有巨大变化。假期已经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四旧观念改变为民生权益,受到各界关注。原来缺乏真正意义的假期,现在变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映出时代进步和社会改善。不同职业、收入、需求使人们对假日的需求有不同的方式,正好反映出人们对现在工作时间过长的潜意识不满。不少行业的人反映称,假期长几天不重要,如果能真正做到每天8小时工作制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正是得益于中国劳动者几十年超长时间工作的奉献和辛苦。这些劳动者大都希望用平时的超时工作,换来较长时间的假日,以便回乡、回家团聚或自由休憩。这一人群的需求是真实、深沉的,应当引起足够关注。过去人们抱怨挪假式休假,现在不少人转而批评假日少、带薪休假难落实等问题,反映出在假日安排问题上仍有许多制度改革空间,终结挪假式休假并不会是这一系列要求的终点。这些期待值得我们在未来的国民休闲规划中关注,将增加假日安排列为考虑对象。▲(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