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记者李寒芳 尚昊)“年轻时在哪里,有多重要?”这是微信上一篇阅读量超过10万次的文章题目。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读博士的许晋铭已经作出了选择,他的理想是毕业后在大陆找一份教职。
“陆企是就业首选”
“五四”青年节前夕,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几位在北京就学、工作、创业的台湾青年。在他们的眼中,大陆广袤的土地上机遇和挑战并存、变革与创新激荡,“台青”们在这里打拼,实现着人生价值,回馈着两岸社会。
“大陆仍在快速发展中。以我个人的判断来看,大陆对外推行‘一带一路’,对内实行‘供给侧改革’,这代表未来至少还有30年的改革红利可享,我个人当然不愿意错过这个机遇,希望个人的进步和大陆的发展连接在一起。”许晋铭说。
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台湾研究院就读博士研究生的罗鼎钧研究发现,在大陆就读的台生,有超过7成都选择在大陆谋职。其中,有台生利用自己的法律、财会等专业知识和两岸背景为在大陆的台企和从事两岸经贸的大陆企业进行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和”优势。
“普遍而言,想在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就业考虑顺序是陆企和事业单位、外企、最后才是台企,”自称“台湾北漂客”的创业者郑博宇说,如果想去台企或者外企,那留在台湾就可以达到目标。既然决定扎根大陆,那台生自然想更好地融入这里的社会、商业环境,了解陆企的运作和思维模式。
期待打造在大陆创业的“台湾乔布斯”
大陆“双创”的热潮中,也不乏台湾创业者的身影。郑博宇在北京创业公社担任台湾青年创业驿站的负责人。这家公社是首钢基金旗下以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区域产业服务为主的孵化运营商。
创业公社如今在北京、哈尔滨、成都、西安等地均设立基地,“我们按照大陆的政策规划部署,北京着眼京津冀经济圈,哈尔滨聚焦振兴大东北以及‘龙江丝路带’,成都和西安则是看好‘一带一路’。未来我们还将布点深圳,同样是看好粤港澳大湾区规划。”郑博宇表示,台湾驿站会为入驻的台湾创业团队提供三个月的免费办公场地,以及包括资讯、金融扶持等在内的服务咨询,让台湾创业者了解大陆的政策指向,“顺势而为”方能事半功倍。
位于中关村海龙大厦的华灿工场,是台湾青年李伟国在北京打造的两岸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合作平台。华灿工场基于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资源而创建,已在北京、成都、深圳、台北布局。工场还联合了多家从事两岸科技文化交流的社团组织,组成两岸青年创新大联盟。
无论是郑博宇还是李伟国,都渴望能够打造一个“台青”创业的“标杆”企业。目前,郑博宇手中已有台湾创业者进行了B轮融资。但他更希望,能在大陆的土地上,借助两岸的技术资本对接,孵化出一个台湾的“乔布斯”或者“大疆科技”,借助“灯塔效应”,激励更多的台青来大陆创业。
“五四”强调青年对社会的责任
“五四”青年节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台湾学生游涵文投身于一年一度盛大的学生文化活动季,参加了学校“五四”文化艺术节的舞蹈比赛。
排练的两个多月里,游涵文和12名大陆同学们一起,每天都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大家都很积极认真,不想给彼此拖后腿,排练的过程也是充满欢笑。”她说。
游涵文表示,中学期间,“五四运动”是她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篇章。过去从书本中了解了这场青年学生爱国运动,在大陆实际参与源于“五四运动”的青年节,她感悟更多的是青年人对于社会的责任。
“节日期间,不管是参与文艺演出还是志愿服务,青年人都希望能够纪念历史、服务社会、展示自我。”游涵文说,两岸青年人都有梦想,希望社会能够越来越好,希望彼此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李伟国则在“五四”前夕在北京又举行一次两岸沙龙分享会。一个月内,他成功组织了四场沙龙,邀请了两岸知名学者和企业家座谈分享,成为两岸青年思维碰撞的大聚会。
“台湾年轻人中一度曾流行‘小确幸',但这不应该是个人的发展方向,”郑博宇说,台湾青年应该跳出“舒适区”,把握大好时光,多往大陆走走,争取更多的机会一展抱负。
谈到“五四精神”在当代,许晋铭表示,这讲述的是青年的担当,两岸的青年应努力成为社会的栋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赖于青年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