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6,一名军事记者亲历的“实战化”
让形式主义在演习场上销声匿迹
“实战化”是2016年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军事训练的一个关键词。从严冬到酷暑,从高原到海岛,从大漠到大洋,一场场紧贴实战的演习演练、比武竞赛从年初打到岁尾,不同的演训场上“征尘”四起、“战味儿”十足。
“实战化”主题也始终贯穿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采访历程之中。2016年,记者曾先后采访“中部铁拳・勇士”“中部铁拳-坦克・铁骑”“剑鹰-2016”军事技能竞赛、武警部队首届“锋刃”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海上联合-2016”中俄军演等演习和竞赛,近距离地捕捉实战化训练的细节。
如同“互联网+”理念改变了亿万普通人的生活,实战化训练理念也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军队的面貌。它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在滚滚前行的钢铁洪流中奏出一曲曲充满硝烟味的战歌。
挤干演训场上的水分
2016年5月中旬,记者赶赴南昌陆军学院采访中部战区陆军举办的“中部铁拳・勇士”竞赛。“中部战区陆军组织竞赛,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到距离驻地2000多公里的南昌‘客场作战’?”接到采访任务时,一个疑问不禁涌上心头。
同样是中部战区陆军,一个多月后又千里机动,5个集团军10支装甲精锐集结到贺兰山脚下的青铜峡训练基地,进行“中部铁拳-坦克・铁骑”竞赛。
在后来的采访中,中部战区陆军副参谋长唐宁透露,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了利用院校、训练基地的场地、设备、人才优势,同时也是为了在陌生的环境检验参赛官兵的真实水平。
从这一非同寻常的举措中,记者感受到了实战化训练考评的“实”。
一名军事记者曾经感慨,实战化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一幕幕狂飙突起的演习画面,而是一座座人去楼空的军营、空空如也的军港。中国军人跨越千山万水,为的不就是战斗力水平的提升?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在演习还是比武中,演训场上很难再看到显眼的彩旗、横幅。一名多次参加演习的中校解释说,以往曾经存在的“练为看”现象早已没了市场,形式主义成为“人人喊打的老鼠”,在军事训练上几乎销声匿迹。
一同消失的还有虚假的演风、训风、考风。演习演练、比武竞赛活动的设计者们绞尽脑汁,运用各种手段确保公平公正。“中部铁拳・勇士”竞赛中,参赛的50个战斗班都是抽签决定的,人员一旦确定就登记在册、时刻检查,避免参赛单位抽调尖子替换原有人员。竞赛中,打卡系统自动记时、射击结束后电脑实时报靶,先进的设备减少了人为干预,竞赛成绩让每一名参赛队员都心服口服。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比赛开始之前,参赛队员竟然不知道考什么、在哪儿考、怎么考,他们只能凭借转场路线图找到下一个比赛点,现场领取命令表才能确定本场比赛课目。
这样一处处近乎苛刻的设计,体现了组织者的良苦用心。只有挤干水分,才能检验队员的真实水平,找出训练短板,进一步提高部队实战水平。
战场环境、课目设置更加贴近实战
回顾几次竞赛和演习,记者发现组织者们都在根据战场实际设计考核内容,力图构设真实的战场环境,在点滴中培养官兵们的实战意识,他们对于紧贴实战的追求甚至达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
在“中部铁拳・勇士”竞赛中,参赛队员需要按照地图徒步从上一个竞赛点赶到下一个竞赛点,组织者专门设置了“最快转场奖”,鼓励士兵们像战场上行军一样争分夺秒。行进途中,士兵们的眼睛必须时刻盯着路两旁,因为那里很可能会出现“敌情”――一块块挂在树上、藏在路旁的情报牌,上面标注着“敌军”的装备,参赛班组必须发现并记录下来,才能获得相应的分数。
这样的设计构设了一个战斗班在战场上行军的真实情景。一路跋涉、识图、侦察,时刻保持警惕,到达阵地后随即展开战斗。“我们就是要让这些士兵时刻保持实战的意识。”中部战区陆军副参谋长唐宁少将说。
而“中部铁拳-坦克・铁骑”竞赛的一些设计则考虑到了对手的战法。根据研究,对手坦克遇袭后会采用双车编组展开的战法,长车进攻,僚车警戒。为此,唐宁在一项火炮射击考核中将两个靶标设置在1600米和1800米远的距离上,模拟对手的长车和僚车。炮手射击时需要自行判断,优先攻击威胁性更大的长车。
“这次竞赛课目就是研究对手的装备、作战思想和编组方法后设置的。”这位少将解释说,“实战化的标准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如果说“中部铁拳”系列竞赛还原了陆地上的实战环境,那么2016年8月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举办的“剑鹰-2016”军事技能竞赛则真实构建了海洋作战环境。
在这次全军院校首次海陆综合性项目竞赛中,主办方把手枪射击搬到大海上,靶标设置在浮台上,参赛队员要乘橡皮艇前往浮台,并在晃动中完成射击。传统的陆上项目――目标搜索也被放到海岛上,并且设置了3个海上搜索点。
而在8月下旬武警部队举办的首届“锋刃”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中,来自15个国家的42名狙击手共同感受到中国同行的实战化训练理念。在不停晃动的平台上射击,模拟在舰船和直升机平台上执行任务;在潜伏区域搜索伪装靶,模拟狙击与反狙击的“生死对决”……
“这次比赛把战术和狙击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巴基斯坦狙击手穆罕默德纳西姆说,“与它相比,过去我参加的狙击比赛更像是运动会,而这一次,就像在战场上一样。”
红蓝对抗更加激烈
红蓝对抗是一种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运用的实战化训练方式。通过中俄“海上联合-2016”军事演习的采访,记者感受到,2016年中国军队演习演练中的红蓝对抗烈度正在升级。
此次中俄联演,蓝方一改以往联演中的配属地位,首次开设了独立的舰艇编队指挥所,拥有1艘052C型导弹驱逐舰、非核动力潜艇两艘、4架歼轰-7A战机和1架卡-31警戒直升机,阵容十分强大。
在历时8天的演习中,蓝方兵力神出鬼没,派出小艇和直升机偷袭正在锚泊的红方舰艇编队、派出潜艇伺机袭击红方舰艇、派战斗机和舰艇攻击红方夺岛部队……红蓝双方始终在周旋,对抗强度极大提高。
“我们在演习中第一次有了真正的‘敌人’!”红方第1编队指挥所参谋长、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激烈”号驱逐舰舰长谢尔盖感慨说。海军新闻发言人梁阳也表示,这次演练是解放军首次与外军“背靠背”进行联演,“对抗性很强、火药味儿很浓、实战化水平很高”。
近年来,蓝军在军事演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陆地、海上、空中都出现了蓝军的身影。与此同时,“红必胜蓝必败”的思维定势也逐渐被打破。在朱日和训练基地,我军首支陆军专业化模拟蓝军部队屡屡战胜参加演习的红军,被称为实战化训练的“磨刀石”。
即使在平时的训练中,蓝军的概念也被引入,用于设置各种情况,检验部队的训练水平。2016年12月下旬,记者采访武警天津总队特战队员“魔鬼周”训练时发现,蓝军队员扮演的“匪徒”不仅“偷袭”特战队员、劫持“人质”,而且经常躲在河滩、山林中“伏击”大部队。如果特战队员的应对措施不过关,评判员就会叫停,推倒重来。
参训的特战队员表示,蓝军的存在增强了训练的实战意味、对抗色彩。放眼全军,这些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红蓝对抗已经成为解读实战化训练的一个个注脚。记者 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