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站在风景如画的鸡峰山上极目远眺,条条“银带”蜿蜒盘旋,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下……
环绕在甘肃省成县鸡峰镇山间的“银带”,就是甘肃省司法厅在精准扶贫和双联行动中为当地群众铺就的一条“致富路”。
而在2012年以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2012年2月,甘肃省司法厅在省委启动的双联行动中开始联系成县鸡峰镇6个贫困村,厅机关百余名干部联系200多户特困户。
5年来,省司法厅从做群众最“盼”的事、解群众最“难”的事入手,着力破解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先后筹资5000多万元,在联系村实施了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极大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村村通了水泥路
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鸡峰镇发展的一大障碍。当地干部说,2012年以前,鸡峰镇的村社道路是全县最差的。
没有路,鸡峰镇丰富的物产诸如核桃、樱桃、土蜂蜜等都无法走出大山。修路,成了当地干部群众最为朴素的愿望。
针对这些情况,甘肃省司法厅在深入调研和倾听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从协调落实项目入手,想方设法改善联系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
5年来,省司法厅共协调落实项目资金4400多万元,硬化、砂化村社道路60多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50多盏,彻底结束了6个联系村没有通村公路的历史,把宽敞的水泥路修到了群众家门口。
如今,鸡峰镇已成了全县村社道路建设里程最长的乡镇。
谈到村里的变化,化垭村村支书唐国锋表示,想要富、先通路,省司法厅帮助修的通村道路,不仅是连心路、民心路,更是当地群众的致富路、圆梦路。
富民产业发展壮大
在化娅村,村民孔芳明的养鸡场目前已初具规模,上千只土鸡活蹦乱跳、竞相争食。孔芳明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这个养鸡场是2012年建的,已卖出了数千只土鸡,她也成为村里的养殖带头人。
“刚建鸡场的时候缺钱,我就把这个困难告诉了帮扶我们家的刘书记。”孔芳明说,在省司法厅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刘晓丽的协调帮助下,贷款很快就批下来了。
为了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早日脱贫致富,甘肃省司法厅积极与镇村领导一起分析现状,理清思路,把发展核桃、中药材种植和土鸡、土鸡蛋、土蜂养殖作为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发展壮大富民产业。
据悉,5年来,省司法厅先后投入资金210多万元,帮助联系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邀请核桃种植技术人员和土鸡、土蜂养殖技术人员到村进行技能培训20多场次,受训人1100多人次,帮助联系村进行了核桃树高接换优3700多亩、112000多株,赠送核桃树嫁接工具2000多套,配发核桃树病虫害防治大型喷雾器、农药等,有效提高了农民群众科技致富能力。
此外,省司法厅还积极开展电商扶贫,自筹资金20多万元,帮助鸡峰镇6个联系村各新建1个电商扶贫示范网店和物流快递村级服务点,鼓励用网店代售农副产品。仅2016年,6个双联村的网店累计销售额达65万元,增加了农民收入。
刘晓丽表示,开展双联扶贫不仅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而且要让每一名干部从与贫困户联系中接受教育,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使命任务。
全方位保障公共服务
鸡峰镇各个村山大沟深,农民在看病就医方面困难重重,有些群众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更没有进过医院,年老体弱、缺医少药问题突出。
为此,甘肃省司法厅积极想办法,竭力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最迫切困难和问题。
5年来,省司法厅先后5次组织义诊医疗工作队,携带B超机、血尿检测机等医疗设备和80多种常用药品,深入联系村开展医疗义诊服务,累计为2200多名群众提供了腹部B超、心电图等基本项目的检查,免费向群众发放了价值57000余元的常用药品。
开展医疗义诊活动期间,朝霞村村民刘波经检查被初步诊断为患有“右肾囊肿”,医疗队建议他到大医院再作进一步复查。之后,刘波到医院进行复查确诊,与医疗队的诊断相吻合,经过手术治疗后,如今已经康复。
“当地村民非常欢迎义诊活动,每次全村人都来排队等候检查。”义诊医疗队队员、省女子戒毒所卫生所医生卢小莉说,通过与农民朋友接触,更加坚信义诊对鸡峰镇的群众是何其重要。
除了义诊,一系列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也在联系村全面展开。
甘肃省司法厅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对联系村开展帮扶。先后协调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甘肃省扶贫基金会、甘肃省律师协会等社会力量为联系村小学投资近30万元,为联系村小学捐赠了图书、课桌椅、多媒体教学设备、校服、体育教学器材等,帮助村小学修建了围墙、厕所,帮助贫困村的教育事业发展。
据悉,由于帮扶工作成绩突出,甘肃省司法厅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双联行动先进集体“民心奖”和“组织奖”,在每年的双联考核民意测评中,群众满意率都在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