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管执法人员的装备升级了。先睹为快者说,一共有“六件套”护身:防刺衣、防护手套、防护头盔、防护盾牌、全频加密对讲机、胸挂摄像头。其中,由7块钢板组成的防刺衣,能抵挡刀、棍等攻击武器对胸部、侧腰、背部的袭击;由特殊纤维制作的2毫米厚的防护手套,不仅能缓冲部分刀、棍的攻击,还能在搬运热、烫物体时起保护作用;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全国首创的胸挂摄像头,可以在执法时连续12小时自动拍摄现场。
在城管执法渐成一种危险职业的背景之下,其装备升级乃顺理成章之事,这是对执法人员的以人为本。谁都看到了,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城管与小贩之间的暴力冲突屡有发生,不乏流血事件与命案,且对立并没有止息的态势。毋庸讳言,一些地方城管的执法方式,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野蛮”的印象,现今装备升级不该令人加深这种印象。因此,我特别赞同广州市城管负责人的反复强调:“所有这些装备都属于防护装备,唯一的作用就是保护城管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完全不具备攻击性。”城管的职能本来是多方面的,比方拆除违建即为其一,但在现实中,城管给人的感觉却只是“死磕”占道经营的流动小贩,对固定在那里的“土围子”倒有些束手无策。那么,升级的城管装备显然不是应对违建业主的。况且以新近的楼顶违建事件而言,北京的“最牛”那个、深圳的“庙宇”,“盘踞”了那么多年,一旦众目睽睽,业主马上乖乖地选择了自拆,不劳城管的大驾。但无论是针对谁,“攻击性”毕竟都不是城管执法的初衷。
城管与小贩这对“冤家”的矛盾如何化解,各种建言早已汗牛充栋。城管装备升级之后,非但不能放松对化解之道的探讨,相反还要继续加强,以防城管装备的进一步升级,从宏观视野而言,升级肯定不是好事。从逻辑上看,小贩占道经营主要是为了谋生,城管驱之逐之则是工作,为了维护良好的市容市貌。也就是说,双方在前提上没到非要暴力相向乃至你死我活的地步。昨天有一篇关于河南夫妇在伦敦卖拉面的报道,借夫妇之口盛赞英国的“城管”非常人性化。国情不同、民族性不同,他们那一套无法直接引进吧。但我们的城管为改善形象也下了很大功夫,“微笑执法”、“围观执法”、“静默队列式执法”等推出了不少,然这些柔性执法方式能否得到坚持姑且不论,即便在当时,双方实际上也并未因此处于和解状态,对峙依然。而矛盾的根本解决显然超越了城管与小贩两个群体本身,涉及城市建设和弱势群体就业、城市功能区的规划等等。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只有一味将城管赶上前台,社会发展进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缺陷,就此简单地演变成城管与小贩的尖锐对立。平心而论,城管这是“代人受过”。鉴于痼疾问题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因而现阶段政府和市民对市容市貌的要求不妨稍微降低一点、容忍一点,至少不能把小贩存在本身先当成一块“毒瘤”,必欲除之而后快。
记得前些年有段时间广州的治安较差,街边遍布的治安员于是都配备了一根长棍子。媒体还渲染过棍子的妙用,可以插进逃跑歹徒摩托车的辐条之间,云云。百姓的安全感的确得到了提升,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看上去着实不雅。“棍子军”不知何时没了踪影,广州的治安不是也一样“升级”了吗?我倒是真心希望,广州城管装备升级仅仅是权一时之需,是一种过渡手段。假以时日,防刺衣、防护手套、头盔、盾牌之类,还是该远离城管,那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