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开学之际,教育部门出台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对免试就近入学、均衡编班、作业量、考试次数、违规补课等提出具体要求。近年针对“奥数热”、“择校费”、“学生减负”等问题出了不少规定,但“奥数”变换花样依然办得红红火火,择校价码越禁越高,各种特长班、辅导班逼得家长、孩子身心疲惫。
给学生减负,“负”在哪里?我认为当前教育的“负”,在于落后的教育理念和僵化的教育制度设计;在于教育的功利化、市场化,急功近利让教育成为少数人和机构牟利的手段;在于教育评价考核不科学,整个教育仍以分数论英雄,以应试教育为主而非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于本末倒置的教育格局,把本应在大学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过分前移,让中等教育甚至初等教育承担了巨大压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整个环节做好统筹谋划和设计,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减负。
这些年学校层面的减负确有一定效果,但往往忽略减负后该怎么办,结果成了“学校和教师减负,社会和家长增负”。目前,学校和教师减少很多压力和责任,有的学校下午2、3点就放学,上班的家长要么请假、要么雇人来接孩子,之后又不得不把孩子送进托管班、培训班打发时间,既耗钱财又费精力,倒催生出很多“地下”办学和托管机构。
学校不是游离于社会的“独立王国”,为何不能与当地作息时间衔接?在每天正规课程学习之后,学校应把孩子组织起来参加到各种兴趣爱好的培养中,通过体育、音乐、科普等兴趣小组,或开放图书馆,吸引和留住孩子,让学校成为学生的“课外之家”。国家倡导减负,是减少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多增加兴趣、爱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不是把孩子提早“减”回社会和家庭。否则就成了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减负,减少本应他们承担的教育任务和社会责任。
目前幼升小、小升初虽没有明目张胆的考试,但还存在名目繁多的特长选拔和评优推荐。学校减了“负”,孩子在学校“吃”不饱,竞争中没有比较优势,家长只能让孩子在外面“加餐”。结果国家投入大量财力建设教育场所和培养教师队伍,却不能很好地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却让各种社会办学机构赚取家长钱财、侵占学生时间。一到周末、寒暑假,孩子们奔走于培训学校间,白天晚上连轴转,孩子和家长苦不堪言。有人归罪于家长的疯狂和不理智的攀比,可哪个家长愿如此费尽心机、劳力伤财呢?说到底,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布局不合理所致。
所以说,减负不仅仅是减少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么简单,是要减掉我们整个社会在教育上的一些浮躁和急功近利,多一些实实在在按教育规律办事的责任和担当。